制冷型紅外探測器是一種基于半導體材料(如碲鎘汞、銻化銦等)的高精度光電傳感器,通過主動制冷技術(如斯特林制冷機、液氮冷卻)將工作溫度降至極低水平(通常-200℃以下),以實現對中長波紅外輻射的高靈敏度探測。
制冷型紅外探測器的核心優勢在于高分辨率、低噪聲和遠距離探測能力,主要應用于軍事裝備、航空航天、工業檢測、環境監測及高端科研領域。根據制冷方式和技術路線,制冷型紅外探測器產品可分為機械制冷型(斯特林制冷機為主)和非機械制冷型(如熱電制冷),其中機械制冷型因穩定性強、適用場景廣泛占據主流市場。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30年中國制冷型紅外探測器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全球市場,軍事與國防領域是最大需求端,制冷型紅外探測器主要用于導彈制導、夜視儀及衛星遙感系統;民用領域則以工業檢測(如電力設備熱成像)和科研儀器為主。近年來,隨著小型化、低功耗技術的突破,微型制冷探測器在民用安防、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滲透率逐步提升。
區域分布上,北美憑借國防開支優勢占據全球較多的份額,歐洲緊隨其后;亞太地區因中國、印度等國的國防現代化進程加速,需求增速最快。美國Teledyne FLIR是全球最大供應商,產品覆蓋陸海空全場景,2023年推出集成AI算法的第四代制冷探測器;法國Lynred是歐洲市場主導者,專注于航天與核工業檢測,與空客、歐航局長期合作。
中國是全球主要的制冷型紅外探測器消費國。《中國制造2025》和“十四五”規劃將高端傳感器列為重點發展領域,推動國產替代進程。國內企業如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等已突破關鍵技術,實現中高端產品量產,但核心制冷部件(如微型斯特林制冷機)仍依賴進口。
中國企業中,高德紅外實現了從芯片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2023年推出首款國產微型斯特林制冷機;大立科技主攻工業檢測市場,2024年發布低成本熱電制冷探測器,價格較國際同類低30%;睿創微納發力車載紅外系統,與比亞迪、蔚來合作開發自動駕駛夜視模塊。
新思界
產業研究人士認為,制冷型紅外探測器作為高端光電技術的核心組件,其市場增長與國防安全、工業智能化進程深度綁定。短期內,軍事需求仍為主導,但民用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將打開長期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