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是一種利用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物體進行遠距離探測和信息采集的技術。它通過接收物體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光波等信號,獲取物體的特征信息,包括形狀、顏色、紋理、溫度等。這些信息被傳輸到地面站,經過處理和分析后,能夠幫助人類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種情況。無論是在農業、林業、城市規劃、環境保護,還是在軍事、氣象、地質等領域,遙感技術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年遙感技術行業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為推動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自2004年起,我國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商業遙感衛星相關政策,對農業、自然資源等行業的應用提供政策支持,且不斷細化產業扶持力度。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聯合印發的《遙感和空間科學衛星無線電頻率資源使用規劃(2019-2025年)》,圍繞遙感和空間科學衛星頻率資源的規劃使用,頻率使用方案設計和兼容分析,衛星網絡的申報、協調與登記、維護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和使用要求,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遙感技術行業的發展。
同時,中國在衛星遙感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衛星相繼發射,如高分系列、遙感系列等。截至2022年,我國共進行了超過60次航天發射,其中發射遙感衛星超過100顆,成為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衛星在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獲取高效、精確、可靠的地面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11月20日,國產雷達遙感衛星涪城一號與神啟號突破雙星重軌干涉成像技術,實現最快4天對同一區域進行重軌干涉成像,這一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重點區域的監測頻次和形變探測能力。
盡管我國在遙感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如技術標準不統一、人才缺乏以及市場化進程中的法制建設滯后等問題。然而,隨著科技進步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我國遙感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未來,我國遙感技術將向“三高”方向持續發展,即高分辨率、高光譜、高時空分辨率;同時,多源遙感數據集成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不同類型和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源通過無縫融合,能充分發揮各種遙感數據的優勢,提高應用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促使我國遙感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