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是根據自然光合作用原理,模擬光合作用部分或全部過程,將陽光、水、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人工光合作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二氧化碳是大氣的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在燃燒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隨著人口增加、工業發展、汽車保有量增多,能源消耗量不斷攀升,二氧化碳大量產生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人工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利用太陽能將其轉化為其他物質,可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解決氣候變暖問題。
第二,理論上來講,人工光合作用可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水轉化為淀粉、蔗糖,通俗來講可以制造糧食。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人工光合作用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55個國家/地區至少有1.55億人在“危機”級別或更嚴重的程度經歷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人工光合作用可解決糧食危機問題。
第三,為“星際移民”計劃奠定基礎,例如移民到火星,火星上氧氣含量極少,但二氧化碳含量極為豐富,未來遙遠的“火星移民”計劃中,人工光合作用可制造氧氣,為人類提供生存環境。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2025年中國跨境金融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以上人工光合作用的三個作用中,除第三點外,前兩者目前均有迫切需求,且理論上來講,人工光合作用能量轉換效率較自然光合作用更高,具有較高實用價值,因此包括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均在對其進行研究。
在我國,人工光合作用相關技術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多,研究成果不斷增加。2021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團隊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合成的淀粉分子與天然淀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這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碳中和”具有積極意義。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短期來看,現階段人工光合作用主要在實驗室中實現,例如人工合成淀粉僅能夠極少量生產,無法實現商業化應用,長期來看,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技術研究不斷深入,人工光合作用有望實現規模化生產,但這一過程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