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鈷結殼,也稱為鈷結殼、鐵錳結殼,是一種生長在海底巖石表面的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礦產資源,外觀呈腎狀或瘤狀,平均厚度在2厘米左右,表面呈黑色或黑褐色,因富含元素鈷而得名。除鈷元素外,富鈷結殼還含有錳、鎳、銅、鉑、鈦、鉬、鈰、鉈、鋯、鉍等金屬元素與稀土元素,是一種重要的海洋礦產資源。我國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富鈷結殼作為其中一種,國家對其極為重視。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7年中國富鈷結殼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富鈷結殼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均有分布,主要生長在水深800-3000米的玄武巖、蒙脫石巖表面。根據品味、儲量、開采條件來看,最具有開發價值的富鈷結殼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西太平洋海底,包括夏威夷群島海嶺、萊恩群島海嶺、麥哲倫海山、馬爾庫斯-威克海山區、帝王海嶺、馬紹爾群島海嶺等。
富鈷結殼中含有多種金屬元素與稀土元素,若能夠規模開采,可提高一個國家的稀土自給能力,其經濟價值高,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此,富鈷結殼是繼多金屬結核之后極受沿海各國關注的海洋礦產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富鈷結殼勘探的國家主要有德國、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印度、中國、巴西等,已有較多國家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富鈷結殼勘探合同。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進行富鈷結殼勘探工作。2013年7月,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了中國大洋協會提出的西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這為我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開發奠定了良好基礎。至目前,我國已有中國大洋協會“大洋一號”科考船、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考船、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四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一號”科考船等開展了多輪富鈷結殼勘探工作。
富鈷結殼的勘探、開采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要求較高。在全球范圍內,日本是最先實現富鈷結殼開采的國家。2020年7月,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宣布成功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海底完成全球首次富鈷結殼開采試驗。目前,全球各國尚未實現富鈷結殼規模化開采,一旦技術成熟,其開采規模有望快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