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園區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把園區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全部抵消,實現碳元素“零排放”的現代化產業園區。產業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也是碳排放大戶,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三成以上。2020年9月,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產業園區精準減排需求釋放,零碳園區應運而生。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包括《“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在產業園區規劃環評中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的通知》等。
目前零碳園區已被內蒙古、福建、江蘇、浙江等數十個省市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發展重點,同時為提升園區主體參與積極性,各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定配套激勵政策。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部分地區零碳園區建設也逐步進入實質性階段,如內蒙古、江蘇、四川等地區。2022年被認為是零碳園區元年,2022年以來,各地零碳園區規劃和建設項目日益增多。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7年中國零碳園區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未來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零碳園區是一種新型基礎設施,但在實際建設中,零碳園區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行業準則及評價標準不統一、大多數企業低碳化改造困難大、零碳相關技術仍不成熟等。總體來看,目前我國零碳園區仍處于商業化初期階段。
園區包括工業園、港口物流園、科技創新園、商務辦公園、產城綜合體等。我國工業園區數量多,目前約1.5萬個,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達2700個以上。由于園區種類和功能多樣,不同類型的園區零碳發展路徑也有所區別,各地應因地制宜,推進零碳園區特色化、數字化以及系統化發展。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園區數量及功能多樣,在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背景下,園區智慧化、數字化、低碳化發展將是必然趨勢,零碳園區發展前景廣闊。目前我國零碳園區建設仍存在一定挑戰,但在政策持續利好、科技技術進步驅動下,零碳園區商業化水平有望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