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CSEM)是海洋電磁法的重要分支,技術原理是在近海底利用拖纜拖曳著海洋可控源發射機勻速前進,通過發射電極向海水中發送大功率電磁脈沖,利用海洋電磁接收機接收海底介質返回的電磁響應信號,通過對電磁信號分析,獲得海底介質電性成像,進而實現對海底目標體的探測。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4-2028年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CSEM)行業市場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作為新興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具有海上作業效率高、淺部分辨率高等特點,在海洋地質調查、海底資源探測、軍事防務、海洋災害預測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對高阻異常體的識別能力強,尤其適用于海洋油氣、天然氣水合物等資源的探測和調查。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由天然氣分子、水分子通過籠合作用形成的類冰狀固相結晶體。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儲量龐大,我國資源量達84萬億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海和青海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是潛在清潔能源,在傳統化石能源日益緊缺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空間廣闊,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作為其重要探測技術,應用空間廣闊。
在全球市場上,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研發機構及企業包括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挪威EMGS公司、日本JAMSTEC、德國BGR、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吉林大學等。我國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研發起步較晚,但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相關技術也日趨成熟,技術體系逐漸完善。
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功能主要依托海洋可控源電磁發射系統體現,2017年由中國海洋大學研發的海洋可控源電磁勘探系統順利通過驗收,關鍵性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系統已在黃海、南海完成海洋試驗,填補了國內深?煽卦刺綔y的空白。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在海洋探測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隨著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加快,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應用空間將持續擴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日趨成熟,未來在國家需求的引導下,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將向更高效率、更高分辨率、更精準等方向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