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是指將水庫發電下泄的偏低溫度水恢復至天然河水溫度的技術,以避免對下游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我國是水利大國,國內江河湖泊中水庫/水電站建設量不斷增長。根據《中國水利》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建成各類水庫大壩約9.8萬座,其中大型水庫814座,100m以上高壩223座。
發電是水庫重要作用之一,水力發電將水的勢能轉換為電能,具有取用不盡、可再生、清潔等優點。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91965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容量42154萬千瓦。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4-2028年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水庫/水電站建設,使河道天然徑流情況發生改變,水面面積增大、水深深度加深會對水溫造成影響。因此,水庫發電下泄的水溫與天然水溫相比也有所變化,通常是下泄水溫偏低。水力發電低溫水與天然河水溫度存在差異,會對水生生物生長繁殖以及灌溉農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為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概念被提出。
例如百米以上的高壩水庫,蓄水后水庫水溫結構分層,水面十余米以下的水溫度下降。針對此情況,水電站可以采用分層取水方案,通過引用水庫表層水發電,以避免低溫水下泄。例如我國貴州“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其攔河大壩高達162.7米,存在低溫水下泄問題,因此大壩設計采取分層取水方案,解決了水力發電低溫水問題。
目前已經開發的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技術方案還有增加隔水幕墻、增加表孔泄流等。我國貴州“三板溪水電站”采用隔水幕墻低溫水治理技術,根據水溫分層結構進行設計,將表層水與中底層水通過幕墻進行隔離,取用表層水達到提高下泄水溫度目的,據2024年3月消息,水庫下泄水溫與2023年同期相比提升4.5℃。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早在2006年1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水環境與水生生態保護技術政策研討會會議紀要的函》中,已經提出開展我國水電站的環境評價工作。之后,我國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技術與應用研究不斷深入。2023年12月,國家發改委修訂發布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鼓勵類項目電力板塊將水力發電中低溫水恢復措施工程列入。由此來看,我國作為水利大國,水力發電低溫水恢復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