鈮酸鍶鋇(SBN),屬于鈮酸鹽,具有鎢青銅結構,是一種鐵電材料。無鉛鐵電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鉍層狀結構鐵電體、鈣鈦礦型鈦酸鹽鐵電體、鎢青銅型鈮酸鹽鐵電體三大塊,鈮酸鍶鋇是研究熱點之一。
鈮酸鍶鋇晶體內部存在大量結構空位,可通過摻雜工藝來進一步提高其性能與質量。鈮酸鍶鋇晶體可以采用鈰Ce、鉻Cr、鈷Co、鑭La、銩Tm、鐿Yb、釹Nd或者鈰+鑭、鈰+鉻等元素進行摻雜,獲得高性能摻雜鈮酸鍶鋇晶體。
鈮酸鍶鋇晶體在電光、聲光等非線性光學研究領域發展空間大,可以應用在光學存儲、全息干涉、相位共軛等領域,以及用來制造電光器件、聲光器件、光學探測器等,下游可應用范圍廣泛。
鈮酸鍶鋇晶體制備工藝復雜、成本高,對其應用形成限制。鈮酸鍶鋇陶瓷制備工藝相對簡單、成本較低、易于大規模生產,因此受到關注。由于會出現晶粒異常生長的問題,傳統陶瓷燒結工藝無法制備高致密度、高性能的鈮酸鍶鋇陶瓷,導致其電學、光學性能與鈮酸鍶鋇晶體相比差距大。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鈮酸鍶鋇陶瓷具有電阻率較高、介電常數高、抗疲勞性好等特點,可以應用在鐵電存儲、電光探測器、熱釋電探測器等領域。鈮酸鍶鋇陶瓷經過人工極化處理后具有熱釋電效應,可用來制造非制冷紅外探測器,能夠工作在室溫條件下,其物理性能與化學性質穩定,且對環境友好。熱釋電陶瓷可以廣泛應用在冶金、醫學、軍事等領域,研究熱情持續高漲,在此背景下,鈮酸鍶鋇陶瓷擁有良好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