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皮膚是一種模擬人類皮膚功能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電子皮膚由上層柔性基材、封裝保護層及中層傳感器層、下層通信層組成,其可以將外界刺激轉化為不同的信號輸出,以實現外界環境的感知。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29年電子皮膚行業市場供需現狀及行業經營指標深度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電子皮膚具有靈活、輕薄、柔軟等特點及形狀感知與識別、信號轉換與傳輸等功能,在醫療健康、智能機器人、消費電子、自動化設備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在智能機器人中,目前電子皮膚主要應用在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的指尖、指腹、手掌等位置,用于提升人機交互體驗感及機器人外界感知能力。
2024年以來,受利好政策、技術突破等驅動,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進入小批量量產階段,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目前我國企業基本實現人形機器人技術體系全覆蓋,預計2026年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200億元以上。電子皮膚在人形機器人外界感知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形機器人量產效應帶動電子皮膚市場需求快速增長,電子皮膚生產研發隨之提速。
電子皮膚技術壁壘高、原材料加工難度大、生產成本高,目前全球電子皮膚市場相對集中,其中美國PPS、美國Tekscan、日本歐姆龍等國外企業占據全球市場主導。我國電子皮膚市場起步較晚,市場參與者包括漢威科技、申昊科技、福萊新材、奧迪威、華工科技、弘信電子等。目前國產電子皮膚多處于初級階段,國產化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電子皮膚的核心技術為柔性觸覺傳感器。目前柔性觸覺傳感器可分為壓阻式、電容式、壓電式、光學式、電磁式等多種技術原理,柔性觸覺傳感器所用材料需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彈性,其中基底材料通常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乙烯醇PVA等。電子皮膚技術迭代速度快,長壽命、高精度、多模態感知、自愈性是其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受人形機器人發展帶動,電子皮膚市場規模擴張,出貨量不斷增長,2024年全球電子皮膚市場規模超過60億美元,預計2025-2030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15%以上。電子皮膚技術壁壘高,國外企業具備先發和技術優勢,占據全球市場主導地位,我國市場參與者在不斷增加,國產替代趨勢顯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