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電子顯微鏡簡稱體電鏡或vEM,是一種對細胞、組織結構等進行成像的工具,能以納米至微米的分辨率揭示細胞、組織、小型模式生物的三維結構。
體電子顯微鏡是《自然》雜志列入的“2023年值得關注的七大技術”之一,也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40項顛覆性技術之一,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在生命科學領域,細胞、組織等生物樣本的三維超微結構,對深入研究疾病相關蛋白、生物結構表型和功能等具有重要意義。傳統透射電鏡(TEM)多提供二維切面信息,三維解析時難以獲得大體量的超微結構數據,體電子顯微鏡能以三維方式揭示生物樣本超微結構,其出現解決了生物電鏡三維成像難題。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30年體電子顯微鏡(體電鏡)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體電子顯微鏡能夠分析從細胞到整個生物體的各類樣本,目前已成為檢測生物樣本三維超微結構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學、腦科學、細胞生物學、基礎研究、生物醫學研究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體電子顯微鏡技術包括序列塊面掃描電子顯微鏡(SBF-SEM)、聚焦離子束掃描電子顯微鏡(FIB-SEM)、體表面掃描電鏡、多束陣列斷層掃描(mAT)、序列切片電子斷層掃描(ssET)、多束陣列斷層掃描(mAT)等,不同體電子顯微鏡技術在樣品制備、工作原理、成像特點、數據的可重復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序列塊面掃描電子顯微鏡(SBF-SEM)是目前主要的體電子顯微鏡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因其能夠對生物樣品進行高分辨率、大體積三維成像和重構,在各實驗室、研究機構實現了廣泛應用。
體電子顯微鏡通常在室溫下對樹脂包埋的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成像,低溫成像方面也已取得顯著進展。近年來,國內外均在不斷優化體電子顯微鏡性能,隨著超薄切片機、新型電鏡的應用,體電子顯微鏡在成像吞吐量、可用性、切片速度、可訪問性等方面不斷提升。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近年來,體電子顯微鏡熱度在不斷提升,相關社區網站、討論平臺、技術研討會、國際會議、期刊文章、投資計劃等不斷增多。在供應方面,體電子顯微鏡供應商包括賽默飛世爾、蔡司、日本日立、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國儀量子推出的多技術路線體電鏡解決方案,整合了SS-SEM、SBF-SEM、FIB-SEM三大技術路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