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術是在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醫學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等)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對疾病進行治療或采集組織學、細菌學及生理、生化資料進行診斷的學科,它是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
介入相對于外科治療具有諸多優勢:1)無需開刀,無創口或僅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創傷小;2)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3)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4)對于不能耐受手術的高齡危重患者或者無手術機會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療。
介入手術可用于治療心血管、腦血管、外周血關機靜脈、腫瘤科、泌尿道科、小兒腹腔科、婦產科、耳鼻喉科、骨科等諸多領域的疾病,其中心血管、腦血管疾病中介入手術的應用率最高,主要是由于該領域的疾病患者數量多,且由于人口老齡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提高,另外,血管內介入技術在治療心腦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根據新思界發布的
《2022-2026年中國介入手術產品市場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介入手術在心腦血管領域的應用占比在40%左右。
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介入手術需求主要集中在華東和華北地區,一方面是由于介入手術的技術壁壘高,具備介入手術操作能力的醫院數量少,主要分布在華東和華北地區;另一方面是由于介入手術費用較高,超過了國內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而華東、華北地區具備消費能力的人口數量多,對介入手術的接受程度高。此外,由于介入手術器械、影像設備采購價格高,中小型醫院因資金能力較弱而受到較大限制。
新思界
產業分析師表示,未來,在醫療資源日益豐富、全民健康體檢意識不斷增強、臨床醫生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國產品牌技術和安全性持續提升的背景下,我國血管疾病、腫瘤、癌癥等大病的檢出率將不斷提高,治療滲透率將向國際成熟市場靠攏,介入手術量將快速增長,市場容量提升空間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