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融合器由椎間融合器和椎間融合器的配件螺釘構成,具有維持椎體間高度、增強局部穩定性、提高融合率等作用,同時由于其低切跡的優點,可以明顯減少術后咽部異物感和吞咽困難,可用于腰椎、頸椎、胸腰椎和胸椎等部位。
椎間融合器與人工椎間盤不同,其比人工椎間盤的適應癥更廣,可以用于嚴重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滑脫、椎管狹窄、椎體不穩或嚴重椎體變形、腫瘤性病變,以及結合性病變、炎癥性病變等。
椎間融合技術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為椎間融合器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1988年,Babgy與Kuslich共同發明了椎體間融合器即BAK融合器,這是最早用于人的椎體間融合器,其為圓柱形,其后為了解決椎間融合器穩定性問題,提高融合率,降低并發癥,椎間融合器的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出現了環形、箱形、梯形、楔形等形狀。
與此同時,椎間融合器的材料也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更新換代,出現了鈦及鈦合金、碳纖維、聚醚醚酮、聚乳酸、氮化硅等材質的融合器。由于聚醚醚酮具有良好的透射性和彈性模量,其實目前臨床中最常用的椎間融合器材料,浙江康飛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施泰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武漢邁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沃爾德外科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等生產的就是PEEK椎間融合器,但是,PEEK融合器植入后骨整合能力和融合率一直不理想;其次,應用最多的為鈦及鈦合金材料,主要生產企業有武漢邁瑞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康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
為了提高融合率,更好的促進患者健康康復,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材料,即多孔鉭金屬。根據新思界發布的
《2023-2027年中國椎間融合器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未來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我國多孔鉭金屬椎間融合器技術難度大,國內具備該項生產技術的企業數量非常少,我國在多孔鉭金屬椎間融合器方面存在較高的進口依賴度。
新思界
產業分析師表示,從注冊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椎間融合器行業企業數量較多,產品類型也比較多樣化,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若想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必須進行新產品開發,如開發多孔鉭金屬椎間融合器或適用于微型手術的對微型椎間融合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