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是指通過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等方式將土壤中的重金屬、苯系物、VOC、石油、鹵代烴、多氯聯苯類有機物、鹽堿等類型污染物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的過程。
土壤修復的方式可分為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三大類,細分的技術有上百種,常用的技術有:熱力學修復技術、熱解吸修復技術、蒸汽浸提技術、焚燒法、土地填埋法、化學淋洗、堆肥法、植物修復、原位生物修復、滲透反應墻、換土法等方法,針對于目前大部分土壤問題有良好的效果。
中國地域廣,工業規模大,中小型企業數量多,重金屬、有機物排放規模大,在工業化過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企業排放了大量超標的“三廢”,累計排放的污染物對土壤污染較大,造成農產品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另外國內大部分農田存在著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種植不科學等問題,加大了對耕地的污染。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年土壤修復行業細分市場深度調研報告》指出,土壤修復的費用50%以上由政府承擔,其它部分由其他機構買單;土壤修復的價格不易衡量,同樣面積、污染程度的地塊在評估時候存在著一定差別;國內需要修復的土壤總價值在八萬億元以上,目前國內每年市場規模估計在1000億元左右,未來還在持續增長;處于國內城鎮建設、工業、耕地等領域可用土地緊張、被污染土壤過多,國內中央及地方政府正在退出一系列政策促進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污染宣戰,是政府系統開展污染治理的重要戰略部署,對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發布《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券基本繪就。
全國31個省市相繼出臺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復規劃,如《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辦法》、《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等,極大地推動了土壤修復在國內各個地區的發展。
新思界
研究分析師認為,中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比發達國家晚,但國內土壤污染問題比較嚴重,需要治理的面積超過6000萬公頃,因此土壤修復行業規模大;隨著國內各級政府政策的推出和資金逐步到位,土壤修復行業正在穩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