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有兩種,分別為熱法和膜法,其中熱法主要采用低溫多效蒸餾工藝(LT-MED)和多級閃蒸工藝(MSF);膜法主要采用反滲透海水淡化工藝(SWRO)。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海水淡化還有電滲析、膜蒸餾、正滲透等工藝,但均處于試驗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就海水淡化行業長期發展來看,反滲透法具有能耗低的優勢,更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未來應用需求更高。
在政策方面,2021年我國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發布了《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其中提出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隨著政策推出,我國沿海城市,如浙江、廣東、海南等發布相關政策,共同推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隨著政策的支持,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持續攀升,在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工模達到166萬噸/日,距離“十四五”規劃目標仍有一定距離,未來發展空間較大。近三年,我國海水淡化項目數量呈現逐步集中趨勢,在2018年我國海水淡化項目數量在144個,但2019年受到政策影響,千噸級以下項目淘汰,導致海水淡化工程數量減少,但在2020年回升到136個。在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新增數量達到21個。
海水淡化行業發展主要受到地理環境限制,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嚴重缺少城市,在浙江、山東、河北和天津等地區工程規模及較大。目前北方海水淡化工程以工業用為主,被應用在電力和鋼鐵等領域;南方海水淡化工程以民用為主,工程規模偏小。
目前我國布局在海水淡化領域的企業眾多,主要有海化股份、沃頓科技、碧水源科技、萊特萊德等;海外海水淡化企業有陶氏、海德能等。在國內海水淡化市場中,海外企業占比較高,國內企業占比約為18%左右,其中沃頓科技占比最高,約為10%。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受益于政策支持,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相關項目數量增長,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攀升。隨著海水淡化技術提升,以及市場結構的優化,我國萬噸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數量攀升,市場集中度提升。在國內市場,目前海外企業占據我國海水淡化市場,國內企業占比較小,未來國產化空間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