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計算定義有狹義、廣義之分,當前更側重于狹義,即繼桌面計算、移動計算之后的一種虛實融合的新型計算范式。廣義空間計算是指計算機對空間數據和空間關系的處理和分析能力。
空間計算核心是利用AI、三維重建、數字孿生、計算機視覺、XR、5G等技術,將人與機器的虛擬交互體驗融入物理世界,從而實現三維人機交互。空間計算涵蓋范圍廣泛,在醫療、娛樂、文旅、工業、教育、商業、機器人、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空間。
空間計算涉及多種關鍵技術,包括數據采集/處理與建模技術、信息集成分析技術、感知與計算技術、渲染與交互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數據采集技術分為接觸式、非接觸式兩類,其中非接觸式又可分為主動視覺法、被動視覺法兩類。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空間計算正逐漸成為下一代數字經濟和智能社會的底座技術,國內外正在大力支持空間計算技術發展。2024年2月,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首次將空間計算納入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并列入《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從國內來看,一線城市深圳、上海已經明確支持空間計算技術發展。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30年空間計算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美國是空間計算技術主要推動者,其正通過財政補貼(美國財政部)、國防驅動(美國國防部)、標準制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生態培育等措施大力扶持空間計算技術創新和應用,此外在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推動下,空間計算市場空間將快速擴張,預計2030年全球空間計算市場空間將達到1.4萬億美元。
空間計算產業鏈廣而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等環節協同發展的態勢,產業生態系統正不斷完善。全球范圍內,空間計算產業鏈布局企業包括英偉達、高通、英特爾、Meta、蘋果、谷歌、Open AI、XREAL、小派科技、NOLO、Rokid、虛擬動點、芯明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空間計算旨在融合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推進互聯網應用形態由二維向三維發展,在娛樂、教育、文旅、商業等領域具有巨大應用空間。目前國內外均在積極布局空間計算市場,我國企業在該領域已取得多項成果,但整體來看,我國空間計算行業發展仍存在關鍵技術自主掌控力不足、產業鏈企業協同不夠、數據安全風險較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