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層屏蔽模塊是包層系統的組成部分,屬于包層系統里的真空部件,主要起屏蔽中子的作用。包層屏蔽模塊可以為ITER裝置提供中子屏蔽和高熱負荷的熱導出,保護真空室及外圍設備和人員免受輻射危害,確保反應堆穩定運行。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等重大項目中,包層屏蔽模塊關系到反應堆的工程可行性與運行安全性。
ITER真空室壁掛包層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共計440塊,總重量約1500噸。每個模塊由第一壁、屏蔽塊以及柔性支撐等組成。包層屏蔽模塊主要由316LN不銹鋼材料經鍛造、焊接、鉆孔(直徑12-30mm)等工藝處理后成型所得。包層屏蔽模塊從設計到制造主要需要解決兩大技術難題,一是流體高效冷卻與精密加工制造難題,二是高精度熱氦檢漏技術難題。
核聚變被視為人類理想的終極能源,20世紀90年代,托卡馬克裝置證明了可控核聚變的科學可行性,目前可控核聚變已進入工程可行性驗證階段。全球最大的由美國、中國、歐洲等35個國家共同參與建造的托卡馬克裝置ITER的目的就是解決工程可行性驗證。2013年,包層屏蔽模塊全尺寸原型件通過ITER國際組織驗收。ITER裝置中的屏蔽模塊共計440塊,總重量約1500噸,中國與韓國各承擔220塊。中國在2018年先完成制造ITER包層屏蔽模塊全尺寸原型件,2024年交付首批48件包層屏蔽模塊,剩余172塊包層屏蔽模塊預計將在2027年按期交付。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整理發布的《
2025-2029年中國包層屏蔽模塊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全球包層屏蔽模塊生產技術主要掌握在中國、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手中,東方電氣是中國ITER包層屏蔽模塊生產商。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集團之一。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東方電氣布局較早,在2009年組建團隊研制包層屏蔽模塊,并于2018年完成ITER的首件認證件研制,2024年以水陸聯運方式發送首批48件包層屏蔽模塊;此外,東方電氣還承擔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主機磁體線圈系統的研制。
近年來,伴隨高溫超導技術的成熟,大幅提升聚變裝置性能的同時成本持續下降,政策驅動以及技術的進步加快了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落地的預期,也帶動了包層屏蔽模塊的市場需求。預計隨著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程加速,包層屏蔽模塊行業受關注程度將會進一步增加,中國企業憑借模塊化制造與成本優勢,有望占據全球供應鏈核心地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