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砜(Polysulfone,簡稱PSF)是一類含砜基(-SO2-)的熱塑性工程塑料,分子主鏈含芳香環結構,化學名為聚(1,4-亞苯基醚砜),CAS號為25657-66-1。其外觀為透明或微黃色顆粒,密度1.24-1.27g/cm3,玻璃化轉變溫度180-190℃,長期使用溫度150-170℃,短期可耐受260℃高溫,且具備優異的力學強度(拉伸強度70-80MPa)、耐蠕變性與電絕緣性,在酸堿(除濃硝酸、濃硫酸外)、有機溶劑環境中穩定性強,同時透光率達80%-85%,兼具耐熱與透明特性,是高端領域替代金屬、玻璃的關鍵高分子材料。
聚砜應用集中在高端制造領域,核心場景可分為三類。一是電子電氣領域,用于生產集成電路封裝件、高頻連接器、變壓器骨架,憑借耐高溫與絕緣性適配電子元件高溫焊接工藝;二是醫療器械領域,制作透析器殼體、手術器械手柄、口腔種植體基臺,因材料無毒且可耐受121℃高溫滅菌,符合醫療安全標準;三是汽車與航空領域,用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外殼、發動機傳感器部件,以及飛機機艙內飾件,滿足耐高低溫與輕量化需求。此外,還可用于水處理膜(超濾膜、反滲透膜支撐層)、高端廚具(咖啡壺內膽)等。
聚砜生產工藝以“親核取代縮聚法”為主,核心步驟為雙酚A與4,4'-二氯二苯砜在堿性條件下(如氫氧化鈉),于二甲基亞砜溶劑中進行縮聚反應,生成聚砜樹脂后經沉淀、洗滌、干燥得到成品。國內主流工藝為“間歇式溶劑縮聚法”,占比90%以上,該工藝設備投資適中,可靈活調整產品批次與規格,適配不同領域定制化需求,且技術成熟度高,國內企業易掌握核心流程。另有“連續式縮聚法”,雖生產效率高、產品純度穩定,但設備復雜度高、投資成本是間歇法的3倍,僅德國巴斯夫、美國蘇威等國際巨頭用于大規模高端產品生產。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年全球聚砜(PSF)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是全球聚砜最大消費國與第二大生產國,2024年聚砜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38%。在全球市場中,國際巨頭如德國巴斯夫、美國蘇威、日本住友等,憑借技術壁壘壟斷了高端聚苯砜(PPSU)與聚醚砜(PES)市場,其產品主要供應航空航天與高端醫療領域;國內市場方面,江蘇君華特種工程塑料、山東東岳集團等企業是代表性力量,在聚砜生產與研發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指出,未來聚砜行業發展前景較好。從需求端來看,其在新能源汽車電子、高端醫療與水處理三大領域需求持續放量:新能源汽車因高電壓升級,對耐高溫絕緣部件需求攀升;高端醫療受人口老齡化推動,需更多聚砜制成的器械;水處理行業則在環保政策加持下,擴大聚砜膜材料用量。從市場與潛力層面,PPSU等高端聚砜優勢顯著,憑借耐200℃高溫、耐沖擊的特性,可適配航空航天與高端醫療消費場景;盡管當前全球高端市場被巴斯夫、蘇威等國際巨頭壟斷,國內存在供給缺口,但隨著消費升級與高端制造發展,其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容。針對這一行業態勢,國內企業若加快技術突破,既能搶占高端市場——通過優化單體合成等核心工藝降低成本、打破技術壟斷,同時與下游企業合作開發定制化PPSU產品以建立差異化優勢,還能推動聚砜行業從“中低端產能過剩”向高端化轉型,助力中國從聚砜消費大國邁向產業強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