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蘋果Apple Pay功能在國內正式上線。8天后,小米5正式發布,并宣布支持全功能NFC。于此同時,Samsung Pay在國內進行公測,并將于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國上線。而在這之前,華為也已經在MateS上搭載Huawei Pay,綁定銀行卡便可輕松完成支付。隨著這些手機廠商的加入,
NFC支付瞬間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人預言該項技術或成移動支付標配。
事實上,在國內NFC技術已推廣了六年之久。早在2010年中國銀聯就曾聯合手機廠商,以NFC為契機計劃啟動移動支付業務,運營商提供SIM卡安全模塊;銀行系統負責標準、POS機改造。但是由于國內標準的不統一,各方都希望自己改造后的技術標準可以采用,雖然2013年以后大家正式采用由央行牽頭制定的標準,但NFC的推廣依舊不溫不火。
2011年,銀聯對外推出了非接觸式支付產品“閃付”金融IC卡,當時使用的技術就是NFC,時隔近兩年時間,銀聯又再次將閃付卡提上議程,就在2013年12月12日,銀聯攜手7家發卡機構,啟動基于銀聯移動支付平臺的NFC支付全國推廣活動。這意味中國銀聯聯合通信運營商、商業銀行等機構共同推動的移動支付布局,已從局部試點進入全國推廣階段。
但是那場聲勢浩大的推廣活動之后,雖然一些用戶也體驗了NFC技術,但是繁復的使用流程讓NFC止步不前。據了解,當時,NFC的使用方式還局限于電子錢包,使用該功能的用戶必須擁有一部支持中國移動手機錢包業務的NFC手機、新辦或更換(中國移動用戶無需換號)一張符合中國移動通訊協議的NFC-SIM卡。然后還需要前往銀行網點或移動營業廳,填寫申請表,下載客戶端激活聯名卡,才能完成申辦NFC功能,這一系列復雜的手續辦完后可以消費的場景卻十分有限。
直到2015年,就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更多地被具有應用場景的支付寶和具有社交化優勢的微信支付所占領后,銀聯及各家商業銀行意識到移動支付市場再不進行爭奪就為時太晚。巧合的是,在兩年后的2015年12月12日,銀聯宣布推出云閃付,同時在不久前與蘋果支付和三星支付簽約,2016年將引進中國。
那么,2002年就已問世的NFC支付能否借蘋果、三星支付的東風強勢奪取移動支付市場?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可以說,Apple Pay的加入,對中國的NFC技術來說是個發展契機,近場支付也有望取代傳統的刷卡交易,改善NFC支付的弱勢局面。但是縱觀國內的移動支付市場,支付寶、微信等第支付平臺商業鏈已經成熟,占據著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而近場支付的占比不到五分之一。NFC想要突圍,必需從技術創新、用戶體驗以及應用場景建設上發力。
首先,NFC技術已經有了將近十年歷史,并不是一項新的技術,利用光子等支付技術已經出爐。并且目前,搭載和支持NFC模式的機型的手機寥寥無幾,支持NFC模式的POS終端占比更是不到30%。除非NFC技術以及相關配套設備進行改造升級,不然仍然發展不起來。
其次,NFC只是一項能夠實現多種移動非接觸式服務的技術,用戶只需要靠近POS終端,手指觸摸Touch ID即可瞬間完成,流程被簡化了。但是,目前國內的NFC難以獨立地為商家提供更為便利的體驗,商家不愿接入,也就無法打通更多的產業鏈。NFC支付發展,還需建立完善的應用場景。
新思界為您提供關于
《2015-2020年中國NFC近場通信技術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