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綜合癥由外分泌腺體的自身免疫性破壞引起,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表現為單一的疾病發作,也可能伴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從輕度癥狀,如干眼癥、口干癥及腮腺腫大等典型干燥癥狀,到涉及多器官系統的嚴重全身性癥狀,例如關節炎、關節痛、肌痛、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及淋巴瘤。而且,由于干燥綜合癥的癥狀通常與其他疾病的癥狀重疊或相似,且除了干燥綜合癥外可以引發干燥癥狀的原因眾多,所以干燥綜合癥的診斷存在困難。
干燥綜合癥引發因素眾多,近幾年全球以及我國干燥綜合癥發率持續攀升,在2020年全球干燥綜合癥人數達到380萬人,預計到2025年增長到400萬人以上。中國干燥綜合癥患者數量同樣保持持續增長趨勢,在2020年發病人數約為64萬人,到2021年增長到66萬人。
當前全球范圍內干燥綜合癥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僅有可緩解癥狀的藥物,如膽堿能激動劑、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但由于常規緩解藥物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因此未來特異性藥物研發潛力巨大。
現階段用于干燥綜合癥治療的非生物藥物為免疫抑制劑,主要有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及環磷酰胺。近幾年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多企業布局在干燥綜合癥的在研創新生物藥研究領域,但創新藥物尚未實現上市。
據新思界發布的
《2022-2027年干燥綜合癥治療藥物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當前布局在干燥綜合癥的在研創新生物藥研究的企業有百時美施貴寶、諾華制藥、安進公司、VielaBio、Immunext、禮來、VielaBio、楊森、榮昌生物等,主要為美國企業,我國布局在該領域的企業較少。目前干燥綜合癥創新生物藥仍處于臨床階段,其中BMS-188667進度較為領先,目前處于臨床III期。
隨著干燥癥患者數量攀升,以及居民對于干燥癥人質提升,干燥綜合癥治療藥物市場需求攀升,2017年全球干燥綜合癥治療藥物市場規模達到19億美元,到2021年增長到25億美元,未來隨著創新生物藥上市,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到2025年達到36億美元。中國干燥綜合癥治療藥物市場規模同樣呈現增長趨勢,在2021年大豆2.2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達到3.3億美元。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近些年全球以及我國干燥癥患者數量持續攀升,帶動藥物治療需求增長,當前全球干燥癥治療依賴緩解型藥物,缺乏有效治療藥物。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全球以及我國干燥癥生物醫藥研發較為熱門,較多企業布局,但目前尚未有藥物實現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