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外形似針灸針,尖端有狹窄刀刃,具有針刺、切割雙重功能,是一種新型中醫器械。小針刀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被我國朱漢章教授設計問世,自此之后小針刀療法經驗逐漸積累,200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確立了“針刀醫學”,小針刀受重視度逐漸提升。
小針刀主要由刀桿、刀柄、保護套等組成,刀桿一般采用醫用奧氏體不銹鋼制造而成,刀柄一般采用奧氏體不銹鋼、鋁、聚丙烯等材料制造而成,保護套一般采用符合醫用要求的高分子聚合物制造而成,例如聚苯乙烯等。按照有無滅菌來劃分,小針刀可以分為滅菌小針刀、非滅菌小針刀兩種,前者一般一次性使用,后者可以多次重復使用,使用前需殺菌消毒。
小針刀在中醫理論基礎上吸收西醫技術開發得到,由鋒針結合手術刀發展形成,其療法將中醫傳統針刺療法與現代西醫外科手術療法相結合,既能夠實現中醫針刺,又能夠實現西醫手術。小針刀療法是一種閉合性松解術,操作時小針刀刺入需治療部位到達病變處進行切割、剝離等操作。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7年小針刀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小針刀將針與刀結合于一體,具有疏通氣血、松解組織粘連、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神經血管壓迫、促進炎癥水腫消退、止痛祛病等作用,其療法具有切口小、損傷小、手術速度快、見效快、痛苦小、恢復快等優點,可用于軟組織疾病、骨關節疾病、腰腿疼痛等多種疾病治療領域。
小針刀適應癥范圍較廣,可治療疾病種類包括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腰椎管狹窄、急慢性軟組織損傷、急慢性腱鞘炎、骨刺、骨關節炎、神經痛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小針刀操作是微創、封閉性操作,刺入人體后的切割、剝離是盲視操作,目標定位準確性難度大,對醫生經驗要求高,經驗不足醫生會造成韌帶切斷、神經損傷等嚴重后果。我國經驗豐富中醫數量少,而小針刀在治療頸椎、腰椎疾病方面效果顯著,其操作難度及操作準確性亟需提升。
目前,我國已有醫療結構將小針刀與內窺鏡、B超、CT等可視化技術相結合,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進行手術,解決了小針刀“盲視操作”的弊端,使其操作難度降低、操作精準度提高、安全性大幅提升,這有利于小針刀市場普及率快速攀升。由此來看,我國小針刀市場還有較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