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是界于細胞、器官之間的細胞架構,由形態相似的細胞及細胞間質組成,是構成器官的基本成分。體外培養,是將活體結構成分從體內取出,置于類似于體內生存環境的體外環境中進行生長和發育的方法。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即將組織或器官切片置于富含營養物質的培養基中進行生長發育的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醫學診療、藥物篩選等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
人體組織包括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當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造成人體組織畸形或損傷無法修復時,需要進行組織移植,采用人工材料會產生排異反應,體外培養獲得的人體組織可以避免這一問題,且僅需要少量組織細胞即可培養,因此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受到關注。
人體組織體外培養時,所需培養環境要與組織原本所在體內環境相似,由于組織細胞類型的不同,其體外培養條件存在一定差異,采用的培養技術也存在差別。現階段,常見體外培養人體組織主要有上皮組織、骨骼肌組織(肌肉組織)、心肌組織(肌肉組織)、黏膜組織(上皮組織與結締組織構成)等。
盡管存在技術瓶頸,但由于在醫療領域應用潛力巨大,體外培養人體組織技術研究依然受到多個國家科研機構與高校的重視,在全球范圍內,體外培養技術最先發展的就是組織培養,現階段,全球體外培養人體組織相關研究成果正在逐步增多。
2019年,英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合作,首次在培養皿中成功培育出人體血管類器官,將極大推動血管疾病的研究,可能為糖尿病患者開發和測試新的治療方法。2022年,牛津大學和機器人公司Devanthro合作,利用開源機器人骨架定制近似人體的生長環境,培育像肌腱或肌肉一樣能夠移動和彎曲的人體組織。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政府對人體組織體外培養的重視度也在不斷提升,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在重點發展領域中提出,要發展生物活性復合材料、人工神經、仿生皮膚組織、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器官修復和補償等。未來,我國人體組織體外培養技術研究步伐有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