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指發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由不受控制的膀胱內壁細胞異常增長造成,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發于50歲以上的男性群體,主要癥狀表現為無痛血尿、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受老齡化進程加快影響,國內膀胱癌患者數量持續增加。2022年我國膀胱癌新發患者人數已超9萬人,龐大的患者規模為膀胱癌治療市場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
膀胱癌主要根據分期分級及全身情況采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根據腫瘤浸潤膀胱肌層的情況不同,膀胱癌可分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其中NMIBC約占膀胱癌的75%,包括Tis期、Ta期及T1期,其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治療(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為主,術后主要采用灌注輔助治療;MIBC標準治療是以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為主,已經轉移的MIBC主要采用全身系統性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藥物在膀胱癌治療市場也占據著較大份額,NMIBC治療中,常見的膀胱灌注治療藥物包括絲裂霉素C、表柔比星、卡介苗、吉西他濱、多柔比星、吡柔比星、羥喜樹堿、銅綠假單胞菌制劑等,其中卡介苗是最常用的一種灌注治療藥物;MIBC治療中,主要的免疫治療藥物包括阿特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帕博利珠單抗、替雷利珠單抗、Avelumab等。
此外,隨著藥物研發進程不斷加快以及相關醫療水平不斷升級,膀胱癌治療市場發生了較大變化。目前免疫療法藥物在膀胱癌藥物治療市場的份額正逐步加大,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Car-T細胞療法等創新型治療方法也展現出了強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膀胱癌是一種多發于50歲以上男性群體的惡性腫瘤,且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正持續上漲,龐大的患者規模為國內膀胱癌治療市場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目前我國膀胱癌治療多采用手術治療方式進行治療,患者數量較多的NMIBC術后治療方法僅有灌注治療一種,缺乏靶向藥物布局;在MIBC治療中,免疫療法已成為焦點,此外抗體偶聯藥物、Car-T細胞療法等更多創新型療法正展現出良好發展前景,未來行業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