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劑種類多樣,目前研究較多的主要有N,N-二甲基色胺(DMT)、裸蓋菇素、5-甲氧基-DMT(5-MeO-DMT)、3,4,5-三甲氧基苯乙胺(麥司卡林)、麥角酸二乙酰胺(LSD)等經典迷幻劑,以及3,4-亞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3,4-甲烯二氧苯丙胺(MDA)、甲氧麻黃酮、6-APB等非經典迷幻劑。
迷幻劑又稱致幻劑,是指能影響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使人產生幻覺,改變人的感知、思想、情緒和意識的一類天然或人工合成產品。在藥理學上,迷幻劑分為迷幻藥物、游離藥物、譫妄藥物三大類。根據化學結構不同,迷幻劑分為色胺類、麥角酰胺類、苯乙胺類、大麻素類、萜類化合物等。
迷幻劑來源廣泛,可從植物、真菌中提取,如麥角菌、死藤水等,也可人工合成。迷幻劑具有多種生理效應,在抑郁癥、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自閉癥等疾病治療方面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近年來,由于生活、工作壓力增強,全球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患者數量急速增加,帶動迷幻劑市場需求快速釋放。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8年迷幻劑(致幻劑)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迷幻劑走向醫藥市場將是必然趨勢,近年來,全球進入臨床的迷幻藥物越來越多,預計2027年,全球迷幻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美國、歐洲是迷幻藥物主要市場,市場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2023-2027年,美國迷幻藥物市場增速將達到16.0%以上。
基于其臨床治療優越性,全球迷幻劑研發進程逐漸加快,尤其是2017-2022年,全球針對迷幻劑的研究數量呈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FDA對迷幻劑的關注度也有所增加,2023年6月,FDA發布了一份新指南草案,強調了研究人員使用迷幻藥物治療疾病時應當考慮的基本因素。
近年來,全球迷幻劑研發熱情日益高昂,合法化和行業化正成為大勢所趨。但與此同時,迷幻劑行業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和風險,如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存在潛在污染、藥物監管不當、濫用風險高、不良反應多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迷幻劑在臨床展現出巨大應用價值,近年來,全球涌現出了一大批迷幻藥物研發公司,包括Compass Pathways、MindMed、ATAI Life Sciences、輝瑞、楊森制藥、Biomind Labs、Journey Colab、Cybin、GH Research等。各迷幻藥物公司的側重點和臨床進度存在一定差異。未來隨著研究深入、適應癥擴展,迷幻劑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