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其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遠程會診、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及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是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
2022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印發《“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要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健康需求。為互聯網醫療提供良好發展環境。
我國地域遼闊,醫療資源存在分布不均勻、不合理現象,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醫療技術、設備等較為先進,農村及西部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互聯網醫療能夠突破時間及地域限制,節省患者時間成本,提高就醫效率,緩解國內醫療資源不平衡問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7年互聯網醫療行業風險投資態勢及投融資策略指引報告》顯示,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不斷進步,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行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18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約為740億元,2022年市場規模約為3100億元,2018-2022年復合年增長率約為43.1%。
隨著移動設備普及率不斷提升,互聯網經濟不斷發展,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網民規模不斷擴大,疊加互聯網醫療規范化程度不斷提升,國民對其認知度不斷提高,推動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不斷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3.64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62萬人,占整體網民的33.8%。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進步,互聯網醫療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行業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在行業前景看好背景下,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參與者不斷增加,代表性企業有京東健康、平安健康、阿里健康、丁香醫生等。目前國內互聯網醫療仍存在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患者隱私安全無法保障、商業盈利模式不成熟等問題,行業發展仍面臨一定風險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