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載體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藥物進入人體方式、在人體內分布方式、藥物釋放速度以及靶向輸送,在提高藥效、減少給藥頻率、降低副作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是指能夠根據其所處微環境(例如細胞外基質、信號分子、代謝產物等)做出特定響應的一類藥物載體。
化療(化學藥物治療)是惡性腫瘤常見治療方式之一,其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人體正常細胞,副作用大,因此藥物載體在化療領域的應用研究極受重視。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可以實現靶向腫瘤細胞傳遞藥物以及藥物可控釋放,從而提高藥物利用率,并降低副作用。
在腫瘤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方面,我國研究成果不斷增多,例如2020年,中山大學科學家在腫瘤微環境響應型納米藥物載體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了一種新型的pH/ROS/MMP-2三重響應性PEG-M-PPMT納米顆粒同時包載抗癌藥物索拉非尼(SRF)和光敏劑(Ce6),研究成果發表于《Biomaterials》。
我國人口規模大,腫瘤患者數量多。根據國家癌癥中心與國際腫瘤研究機構(IARC)聯合測算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癌癥信發病例482.47萬例;2000-2018年,我國全癌種標化發病率平均每年增加1.4%。在此背景下,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在抗腫瘤藥物領域擁有廣闊市場空間。
除腫瘤治療藥物以外,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還可以應用在其他疾病治療領域,例如骨疾病治療。2023年,上海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團隊在《Nano Today》上發表關于微環境響應型納米載體用于靶向治療骨疾病的最新成果,能夠顯著提高骨疾病部位藥物濃度,降低不良反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政府對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技術發展極為重視,2024年8月,工信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制造技術與重大裝備”等16個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中,在高端功能與智能材料-關鍵醫用與防疫材料方面,將組織微環境響應的藥物載體材料及關鍵技術列入。總的來看,我國微環境響應藥物載體行業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