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代細胞培養是指直接從生物體組織中分離并培養的細胞,這些細胞未經過永生化處理,保留了其原始組織的生物學特性。與細胞系相比,原代細胞更能反映體內細胞的真實狀態,原代細胞培養的關鍵特性包括細胞來源的多樣性(如肝細胞、神經元、免疫細胞等)、有限的增殖能力以及對培養條件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其復雜的培養需求,原代細胞培養技術對培養基、生長因子、培養設備等有較高要求,這直接推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
原代細胞培養在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藥物研發中,原代細胞被用于藥物篩選、毒性測試和藥效評估,能夠更準確地預測藥物在人體內的反應。在基礎研究中,原代細胞為研究細胞生物學、疾病機制和基因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此外,原代細胞還在再生醫學、免疫治療和個性化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用于干細胞治療和癌癥免疫療法的開發等。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29年中國原代細胞培養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原代細胞培養市場規模近年來持續增長,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約100億元人民幣。其中,北美和歐洲是主要市場,得益于其成熟的生物醫藥產業和科研投入。而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較快,主要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但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現階段,原代細胞培養行業競爭格局多元化。國際上,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默克集團(Merck KGaA)等大型跨國企業,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廣泛的產品線和全球銷售網絡,在高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國內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如武漢普諾賽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賽百慷(上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在國內市場逐漸嶄露頭角,并開始向國際市場拓展。但國內多數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方面與國際企業差距較大。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未來,隨著精準醫療和個性化治療需求的增長,原代細胞培養技術將更加注重細胞來源的多樣性和培養條件的優化。其次,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提高原代細胞培養的效率和一致性,降低人為誤差。此外,3D細胞培養和類器官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拓展原代細胞在疾病模型構建和藥物篩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