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內窺鏡是一種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入體內進行觀察、診斷及微創治療的醫療器械,其核心構造由頭端部、彎曲部、插入部和操作部組成,采用光導纖維或微型攝像頭傳導圖像,具備可彎曲、高靈活度的特性。相較于硬性內窺鏡,軟性內窺鏡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統等復雜管腔檢查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其外徑通常小于15毫米,可實現360度轉向,配合先進的成像技術,能夠清晰捕捉黏膜表面微細結構,為早期癌癥篩查、炎癥診斷及息肉切除等手術提供關鍵支持。
軟性內窺鏡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入體內,可彎曲的設計使其能夠適應復雜的解剖結構,廣泛應用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統等領域的疾病篩查與微創治療。在消化道領域,軟性內窺鏡用于胃鏡、腸鏡檢查,是消化道腫瘤早篩的“金標準”,通過活檢可確診病變,并用于微創手術如息肉切除。在呼吸道領域,軟性內窺鏡通過自然腔道觀察呼吸道內部,輔助診斷和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此外,軟性內窺鏡還應用于泌尿系統和耳鼻喉科等,搭配診療耗材可實現組織采樣、結石取出等操作,其可彎曲特性減少了患者痛苦,并能到達硬鏡無法觸及的區域,消除觀察盲區。
目前,全球軟性內窺鏡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格局。日本奧林巴斯、富士膠片、賓得醫療三家企業憑借圖像處理技術、光學設計及先端彎曲機構等核心專利,長期占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其中,奧林巴斯獨創的NBI窄帶成像技術可強化血管與黏膜對比度,顯著提升早期癌變檢出率,成為其臨床競爭力的核心壁壘。
中國軟性內窺鏡行業起步較晚,但近年通過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逐步破局。國家將內窺鏡納入《“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重點領域,醫保報銷政策亦向早癌篩查傾斜,推動終端需求增長。澳華內鏡、開立醫療等國產廠商則通過自主研發,推出高清產品,如澳華AQ-200系列,填補了國產空白,并在性價比上形成競爭力。
然而,盡管近年來中國軟性內窺鏡行業國產化率提升,但中外軟性內窺鏡差距仍存在。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年全球及中國軟性內窺鏡產業深度研究報告》顯示,日企在光學成像、鏡體工藝、鏡片鍍膜等核心技術上的積累遠超國內,例如奧林巴斯的可變硬度鏡體技術可大幅提升操作精準度。此外,國產設備在穩定性、使用壽命上與進口產品存在差距,導致三級醫院更傾向采購外資品牌。加之我國軟性內窺鏡行業上游超細光纖、耐腐蝕涂層等高端材料自主生產能力不足,制約了國產軟性內窺鏡產品的升級。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軟性內窺鏡市場未來增長潛力巨大。一方面,國家計劃到2030年將消化道早癌診斷率提升至20%,帶動軟性內窺鏡終端需求。另一方面,AI輔助診斷、3D成像、一次性內鏡成為研發熱點。例如,澳華內鏡推出的AQ-300系列搭載了AI輔助功能。此外,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醫療升級需求旺盛,國產性價比優勢有望助力海外拓展。未來,隨著國家醫療政策的支持、技術創新的推進以及新興市場的拓展,中國軟性內窺鏡行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