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儲氣庫是指儲存天然氣的一種方式,其能有效解決地區和季節用氣不均勻穩定問題,是保證天然氣安全供應的重要手段。地下儲氣庫主要包括含水層、鹽穴、枯竭油氣田、巖洞四種類型,其中以枯竭氣田為載體的地下儲氣庫占比較大。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利好,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規模逐漸擴大。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6年全球地下儲氣庫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重點區域研究報告》顯示,地下儲氣庫選址條件十分苛刻,且建設時間長、投資資金大、技術要求高,目前全球儲氣庫分布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天然氣市場較成熟的地區,如美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目前全球儲氣庫約為720座,工作氣量超4.2千億方,歐美國家占比超7成。
相比于歐美國家,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發展較晚,自“十二五”以來,地下儲氣庫才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截止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成儲氣庫數量達到30余座,工作氣量在150億方左右。在政策推動下,我國地下儲氣庫在建及規劃項目較多,根據中石油、中石化規劃,截止至2030年底,我國新儲氣庫數量將達到30座。未來我國儲氣庫庫容總量將超過千億立方米,新增工作氣量400億方。
天然氣產業鏈涵蓋生產、輸送、儲存、銷售四個環節,儲氣調峰是目前天然氣產業鏈短板,加快儲氣設施能力建設迫在眉睫。目前我國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仍較低,在4%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標準(12-15%)。隨著國家政策持續利好,“十四五”期間,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工作將持續推進。
我國各地區儲氣調峰設施不均衡,目前我國地下儲氣庫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在我國已建成的地下儲氣庫中,所屬中國石油的儲氣庫數量最多,包括新疆呼圖壁儲氣庫、大港板儲氣庫群、西南相國寺儲氣庫、江蘇劉莊儲氣庫、中石油金壇鹽穴儲氣庫等;所屬中國石化的儲氣庫數量次之,主要有中原文23儲氣庫、中原文96儲氣庫、中石化金壇鹽穴儲氣庫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起步晚、挑戰大,目前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仍低于國際公認標準。地下儲氣庫在地區能源供應、應急供氣、季節調峰、儲氣設施建設等方面發展著重要作用,隨著天然氣消費量增加,地下儲氣庫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未來在政府規劃下,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規模將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