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儲氣庫是將天然氣經過壓縮機壓縮以后,注入枯竭的氣藏、地下鹽穴溶腔中加以存儲,在消費高峰期時再采出,以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儲氣方式。地下儲氣庫可以解決天然氣供需不均勻的現象,能夠保證不間斷供氣,隨著國內天然氣應用需求增長,地下儲氣庫市場需求攀升。
目前常見的地下儲氣庫有五種類型,分別為枯竭氣藏型儲氣庫、枯竭油藏型儲氣庫、含水層型儲氣庫、鹽穴型儲氣庫、廢棄礦穴儲氣庫,主要按照各地地理環境進行建設。我國地下儲氣庫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市場趨于成熟,逐漸從調峰型向戰略儲備型發展。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2-2026年全球地下儲氣庫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重點區域研究報告》顯示,地下儲氣庫由于建設周期短,且投資少,長期以來被作為重要的調峰方式,在全球應用需求較高。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全球地下儲氣庫數量持續攀升,在2021年達到660座,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歐洲,其中北美占比達到65%左右,歐洲占比為20%。亞太地區地下儲氣庫行業起步較晚,當前地下儲氣庫數量較少,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天然氣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資源,在國內應用需求較高。近幾年我國天然氣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在2021年達到3670億立方米,其中進口量約為1675億立方米,在國內天然氣需求中占比較高。我國進口天然氣量較高,有利于地下儲氣庫行業發展。
我國地下儲氣庫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但是主要需求來源于東南部地區,由此看出供需分離較為嚴重。截止到2021年,我國建成地下儲氣庫數量達到21座,總的工作氣量達到260億立方米。我國長三角、中南和東南地區是天然氣主要消費市場,但天然氣嚴重匱乏,是地下儲氣庫主要建設地區。但在以上地區,鹽巖資源豐富較為豐富,較為適合建設鹽穴儲氣庫。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地下儲氣庫建設技術要求較高,且隨著當地的地質條件,需要建設適當的類型。近幾年,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和自主創新,我國已經實現地下儲氣庫自主建設。我國地下儲氣庫行業目前處于發展初期,建設量較少,且分布較為散亂,造成供需分離,未來地下儲氣庫需要合理化建設,在長三角、中南和東南等地區建設需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