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防治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控制互花米草的種群面積和數量,以達到壓低或消滅互花米草的目的。
互花米草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原產于美洲,20世紀70年代引入我國。互花米草常見于潮間帶和河口灘涂,其雖在促淤造陸、保灘護堤、消浪護岸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繁殖力、入侵力極強,近年來,互花米草在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不斷擴張,種群面積持續增長,進而造成了本土物種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十五五”期間互花米草防治行業發展環境預測及投資策略分析研究報告》顯示,互花米草防治是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對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視度提升,互花米草防治項目隨之廣泛開展。在地方上,上海、山東、江蘇等地區均發布了互花米草防治規劃及實施方案,如江蘇2024年底前要完成36.7萬畝互花米草清除任務,上海2024年互花米草防治任務為14482公頃。
近年來,在《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互花米草綜合防治技術指南》、《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等政策驅動下,我國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根據人民日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互花米草除治面積達100.0萬畝,互花米草擴散蔓延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互花米草防治措施分為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綜合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方式包括人工拔除、連續刈割、覆蓋遮陰、火燒、水淹等,環境影響小,但存在成本較高、費時費力等問題;化學防治方主要為施用除草劑,成本較低,但環境污染風險大;生物防治方式包括引入天敵、生物替代防治等,生物防治效果持久、環境影響較小,但實踐尚不成熟,實際應用較少。
互花米草防治技術發展、工程實施離不科研機構、企業的推動,我國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包括北京林業大學、海岸帶生態屏障研究所、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誠通凱勝生態建設有限公司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互花米草是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中最嚴重的入侵植物,近年來其種群面積持續增長。作為海洋生態修復的重要項目,近年來我國互花米草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互花米草具有耐鹽耐淹、根系發達、繁殖力強、易復發等特點,互花米草防治任務仍然艱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