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檔案局23日公開一份核彈目標清單,于1956年6月由空軍戰略指揮部(SAC)所制,其統帥是李梅。而當時由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當政,亦是冷戰兩大陣營最劍拔弩張的時期。文件厚達800頁,屬“高度機密”,內容包括一份列出重點攻擊目標清單,涵蓋中國、蘇聯、東德、波蘭四個共產主義陣營國家。
文件顯示,美軍準備在戰爭初段,針對每個目標國家的軍事設備、工業設施、政府大樓等,訂下不同的核爆中心點,投下原子彈及氫彈。莫斯科及圣彼得堡是首兩位目標,分別有190個及158個中心點;文件也指明攻擊北京市及市郊豐臺區,合計23個中心點。
此外,蘇聯陣營逾1100個空軍基地亦成為目標,當中以白俄羅斯兩個基地為頭號目標,它們當年有被北約視為威脅的蘇聯圖-16轟炸機駐守。文件同時詳列運送核彈的方式。
據悉,美國和蘇聯于冷戰期間(1947年至1991年)互相對峙,并銳意擴展核子軍備,令毀滅全球的核戰爭一觸即發,但亦因核打擊的恐怖威懾力,令脆弱的和平得以維系。
冷戰的危機和沖突于1953年至1962年期間升級。自從蘇聯于1949年成功制造原子彈后,美國亦于1952年成功進行威力更大的氫彈測試。在總統艾森豪威爾的主政(1953年至1961年)時期,美國的核武器數量和技術較蘇聯優勝,并以核武器大規模報復的手段,阻嚇蘇聯入侵西方。
不過,蘇聯也不甘示弱,在領導人赫魯曉夫的主政下,蘇聯不但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對抗北約,也著力發展遠程攻擊武器,如洲際導彈及擴增核武器庫存。蘇聯更隨美國之后,進行氫彈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