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紡織之光201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教育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表示,要做好紡織科技創新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力爭在"十三五"末,我國紡織科技創新水平實現由"跟跑、并行"為主向"并行、領跑"為主的轉變。
我國紡織行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從大變強一直是紡織幾代人的追求,提升創新能力是核心是關鍵。孫瑞哲提出,“十三五”是我國由紡織大國建成紡織強國的決戰時期,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創新第一動力地位,把握創新格局調整趨勢,抓住科技革命歷史機遇。
在紡織新材料開發方面,應大力發展各種差別化﹑功能性纖維及其制品,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時尚化和功能化消費新需求;發展滿足高端產業技術領域需求的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開發替代石油資源的新型生物基纖維材料,突圍原料制約。
在質量和品牌方面,通過科技進步﹑設計創新等保障質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國際國內市場確立可信賴的產品質量地位,同時,通過提升創意設計基礎能力﹑研究發布流行趨勢與色彩體系﹑加強創意設計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品牌內涵﹑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
紡織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我國紡織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一些高端產品和裝備要依賴進口,技術集成度、裝備集成度相對還比較低,服裝創意設計還處于跟蹤模仿階段,部分高端紡織材料國產化率低,以及協同創新能力弱、投入不足、人才缺乏,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紡織亟待形成等問題,亟需通過紡織產業科技持續創新,突破由大到強的瓶頸。
中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路線圖分兩個階段,一是面向“十三五”的發展,二是面向未來2030年的發展。圍繞產業鏈,從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現代服裝加工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等方面以及兩大支撐:一是高端裝備制造,二是產業鏈的信息化技術和紡織產業的經貿管理技術,來探索新業態基礎上的科技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