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社科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為125億元人民幣。十三五期間,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規模有望達到3200億。
一直以來,“三農”問題備受關注;ヂ摼W金融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大力推進“三農”領域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引導互聯網金融和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同時,相關政策也相繼出臺,“三農”互聯網金融進入了規范發展的全新時期。
盡管監管層再三支持“三農”融資,但資金缺口仍然巨大。數據顯示,2014年“三農”領域的貸款需求約為8.45萬億,減去農戶實際貸款金額5.4萬億,“三農”金融的資金缺口達3.05萬億。以網絡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手段,將成為緩解“三農”領域資金短缺問題的主要出路。
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手段,憑借技術優勢,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視,積極吸引城市富余資金回流農村。同時,可以有效甄別具備潛在償還能力的農民,通過對缺乏信用記錄和抵押品的農戶進行授信和小額貸款支持,建立農戶信用記錄,為其獲得傳統金融服務打下基礎。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快速降低了金融的營運成本,也為金融普及到貧困地區提供了更多的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與體量都非常小。以P2P為例,在全國2000多家正在運營的P2P網貸平臺中,專注于“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不到10家。
不過,2015年涌現了一大批“三農”互聯網金融平臺。隨著淘寶和京東等電商巨頭介入“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預計2016年“三農” 互聯網金融將呈爆發式增長態勢。2020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規模有望達到3200億。
行業研究人員表示,相比于一般金融,“三農”金融的成本更高,風險更大,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展“三農”業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建立公共數據庫和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在成本補貼、稅收優惠和公共設施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新思界為您提供《
互聯網金融行業“十三五”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