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機器人是專門為極地極端環境設計和開發的特種機器人,它們能夠在人類難以到達或無法長期生存的極寒地區執行各種任務。
根據工作環境和任務需求,極地機器人主要分為三大類。空中機器人以無人機為主,具有快速部署、大范圍偵察的優勢,主要用于極地測繪、氣象觀測和生態監測。
地面機器人包括履帶式和輪式兩種,具有較強的地形適應能力和負載能力。它們承擔著物資運輸、基地維護、樣本采集等任務,是極地科考站的重要助手。
水下機器人則專注于極地海洋環境探測,包括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它們用于海洋資源調查、海底地形測繪和冰下環境研究,是探索極地海洋奧秘的關鍵工具。
極地機器人在科學考察、資源勘探、環境監測和應急救援等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在科學考察方面,極地機器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可以進行長期連續觀測,收集氣候、冰川、海洋和生態數據,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資源勘探是極地機器人的另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它們能夠深入危險區域,進行地質勘測、礦產調查和油氣資源探測,為極地資源開發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在環境監測和應急救援方面,極地機器人也展現出獨特價值。它們可以實時監測極地環境變化,預警生態風險,并在緊急情況下執行搜救任務,保障極地工作人員的安全。
新思界
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年全球及中國極地機器人產業深度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極地機器人市場呈現明顯的區域集中特征,北美、歐洲和亞洲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這些地區擁有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豐富的極地科考經驗,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國外主要參與者包括美國的iRobot、美國Teledyne Marine、挪威的Kongsberg Maritime、瑞典Saab Seaeye、加拿大的International Submarine Engineering等企業。
中國極地機器人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國家極地戰略的推動下,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和民營新勢力:
國有企業方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是中國極地機器人研發的龍頭企業,其下屬的第七一六研究所開發的"海龍"系列ROV,最大作業深度達6000米,在南極科考中多次完成重要任務。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SIA)是極地機器人研究的國家隊,其開發的"雪鷹"系列極地移動機器人,采用全地形履帶設計,可在零下60度的極端環境下正常工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在極地通信機器人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其開發的極地通信中繼機器人,采用衛星-地面混合通信技術,解決了極地地區通信難題。
民營企業方面,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極地探索者"無人船,采用破冰船體設計,可在極地海域進行長期環境監測。北京博雅工道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海豚"系列AUV采用仿生設計,在極地海洋生物調查中表現出色。深圳潛行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潛鮫"系列便攜式ROV,采用模塊化設計,可快速部署進行極地冰下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