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是指海洋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的可再生能量,包括波浪能、潮汐能(含潮差能和潮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等。海洋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環境污染小、可預測性強、可持續利用等優點,其開發利用已成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30年海洋能聯合發電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海洋能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聯合發電是其重要發展方向。海洋能可與海洋能、海上風能、核能、太陽能等資源實現空間和時間互補,相比于單一海洋能利用方式,海洋能聯合發電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減少海域使用面積、降低能源開發成本、提高單位海域能量產出、增強電力輸出穩定性。
海洋能聯合發電具有極大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前景,2025年2月,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到支持波浪能與海上風電同場開發,鼓勵海上風電場配套開發波浪能,在各沿海省份試點示范海上風電、海上光伏及波浪能同場開發項目。在政策引導下,我國海洋能聯合發電產業將迎來發展時機。
近年來,全球海洋能裝機容量穩步提升,我國海洋能裝機規模位居全球第四,總裝機規模破萬千瓦,其中波浪能、潮流能、潮差能運行裝機規模分別占據全球第一、第二、第三。根據《指導意見》提出的力爭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我國在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在國際市場上,海洋能聯合發電案例有意大利Ponte di Archimede公司的光伏-潮流能互補發電平臺Kobold、丹麥Floating Power Plant公司的風能-波浪能集成發電綜合式平臺Poseidon 37、美國Gorlov Helical Turbine公司的潮流能-波浪能聯合發電站等,其中Kobold是全球首個進行并網發電的多能互補發電平臺。
“新型漂浮式潮流-波浪能聯合發電裝備關鍵技術及應用”為2024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之一,該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聯合牽頭,聚焦于開發兆瓦級(1.2MW)漂浮式潮流能與波浪能聯合發電裝置。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海洋能與太陽能、海上風能、核能等能量納入發電系統進行集成運作時,不僅能夠實現多能源互補發電,還可以獲得更穩定的電力輸出。近年來,國內外在不斷推進海洋能聯合發電平臺設計研究工作,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在雙碳目標及政策引導下,海洋能聯合發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