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過敏藥物又稱抗變態反應藥物,是指用于防治機體因細菌、花粉、病毒等抗原性物質引起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的藥物。根據作用機制不同,抗過敏藥物可分為抗組胺藥物、過敏反應介質阻釋藥、組胺脫敏藥、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抑制抗原抗體反應藥物等;根據給藥方式不同,抗過敏藥物可分為口服藥物與外用藥物。
從細分市場來看,在藥物類型方面,口服抗過敏藥物具有安全性高、便于攜帶、儲存方便、適用范圍廣、服藥時間靈活等優勢,是目前國內抗過敏藥物市場主流產品類型,代表性藥物包括撲爾敏、息斯敏、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在藥物作用方面,抗組胺藥物是市場主流,其具有藥效快、作用時間長等優點。截止目前,抗組胺藥物已經歷三代產品更迭,分別為包含賽庚啶、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在內的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包含依巴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在內的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包含左旋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在內的第三代抗組胺藥物。其中地氯雷他定是目前國內抗組胺藥物市場銷量最高的產品,第三代抗組胺藥物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生態環境惡化、大氣污染、沙塵暴天氣頻發等均為過敏性疾病的病因;塵螨、尾塵、真菌、動物毛皮、雜草花粉等均為過敏性疾病的過敏原。總體來看,過敏性疾病病因復雜多樣,且具有季節性特征,目前我國過敏性疾病患者數量較為龐大,已超1.5億人。在此背景下,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8年抗過敏藥物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我國抗過敏藥物市場需求空間廣闊,2022年國內抗過敏藥物市場規模已達68.2億元,同比增長5.8%。
抗過敏藥物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其在研發過程中面臨著變應原培養與純化工藝難度大、變應原制品標準化工藝難度大等問題,行業有著較高的準入門檻。目前我國抗過敏藥物企業主要包括揚子江藥業、我武生物、藥友制藥、科寶制藥、普利制藥、恩瑞特藥業、仟源保靈藥業、華邦制藥、聯環藥業等,本土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據超八成市場份額,國產化水平較高。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未來隨著國內過敏性疾病患者數量持續上漲,抗過敏藥物市場需求有望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同時伴隨著本土企業相關藥物研發進程不斷加快,國內抗過敏藥物行業發展潛力將不斷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