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颊吲R床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損傷、畸變和活動受限等癥狀,可能伴有發燒、骨質疏松、疲勞、貧血等全身癥狀,嚴重者可能會有殘疾和死亡的風險。類風濕關節炎目前沒有完全治愈的手段,只能使用相關藥物或手術治療來緩解癥狀、減輕疼痛、延緩畸變、防止功能喪失和控制病情。
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7年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藥物產品市場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市面上類風濕關節炎藥物主要有非甾體抗炎藥、傳統合成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藥、生物制劑藥四大類以及植物藥和核素藥等。非甾體抗炎藥是一線類風濕關節炎藥,能夠暫時緩解病癥、抗炎、鎮痛、退熱,對腸道有較強副作用,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羅非昔布、尼美舒利、阿司匹林、塞來昔布、萘普酮等。
傳統合成抗風濕藥也是一線類風濕關節炎藥物,是臨床上使用最多的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屬于慢性藥,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副作用較多、影響較大,包括來氟米特、甲氨蝶呤、羥化氯喹、環磷酰胺、艾拉莫德、青霉胺、磺胺吡啶、柳氮磺吡啶等。
糖皮質激素藥可以迅速消除炎癥、緩解關節腫脹和關節損傷、減緩疼痛,屬于激素藥,可能導致身體養分過度消耗、骨質疏松、皮膚黏膜受損等問題,長期服用后若稍微減量,可能會使患者關節腫痛明顯,容易骨折,包括醋酸潑尼松龍片、地塞米松、倍氯米松、倍他米松、甲潑尼龍片、醋酸潑尼松片等。
生物制劑藥療效較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患者晨僵、關節腫痛等癥狀,長期使用對患者的骨保護效果佳,在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領域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傳統合成抗風濕藥,可能造成部分患者感染,但大多數患者為輕度感染,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白細胞介素拮抗劑、T細胞共刺激因子阻斷劑、B細胞的消除劑、白介素-6抑制劑、抗CD20單抗等。
新思界
產業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在內的老年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患者人數持續上漲,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數量為509萬人,同比上升0.8%;我國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市場規模為207.4億元,同比上升14.1%。類風濕關節炎無法完全治愈,因此,不斷上升的患者數量將帶動類風濕關節炎藥物需求量上漲,我國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