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收縮力調節器(CCM),是一種心力衰竭介入治療器械,通過增加心肌收縮力來改善癥狀。心臟收縮力調節器在絕對不應期向右心室間隔輸送長時間、高電壓的電信號,改善鈣調節蛋白,從而調節鈣離子濃度,進而調節細胞功能,并調節自主神經平衡,最終達到治療心力衰竭目的。
心力衰竭(心衰)是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發展到末期都會出現的病癥,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其治療方式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P/CRT-D)、心臟移植等。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且治療重癥心衰效果差;CRT治療適應癥有限,患者QRS波需超過120ms;心臟移植嚴重缺乏心臟供體,而全人工心臟仍處于研究階段。在此背景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受到關注。
心臟收縮力調節器利用微創手術將電極植入右心室間隔,其釋放的電刺激不會改變心律,會在心室收縮前的絕對不應期給予電刺激,使心肌細胞上的鈣通道打開,通過改善鈣調節蛋白、調整鈣離子濃度來增強心臟收縮能力,進而提高心功能,長期使用可逆轉心室重構,從而治療心衰。
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老年人口不斷增多,根據發改委公布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8億萬人,占總人口的19.8%。隨著生活習慣轉變,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斷增多,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數據,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達3.3億例。這使得我國心衰發病率不斷提高,心衰患者數量不斷增多,為心臟收縮力調節器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應用起步較晚,2021年以前僅有少量臨床試驗;2021年,心臟收縮力調節器在國內正式上市;2022年以來,我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臨床植入量才快速增長。
目前我國已有多家醫院開展心臟收縮力調節器植入手術,例如深圳市人民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大二院、哈醫大二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青島市市立醫院、上海市寶山區吳淞中心醫院、湖南省腦科醫院、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在此背景下,我國心臟收縮力調節器需求將逐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