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修復,采用技術手段對受損器官進行修復,包括但不限于子宮、卵巢、脊髓、肺、肝、心臟、腦等器官的修復,目的是恢復器官功能。
器官受損后,器官移植是重要解決方案,即將功能正常的供體器官通過手術移植到患者體內,替代原有喪失功能的器官。現階段的器官移植存在弊端,例如器官供體短缺(心臟供體嚴重缺乏),需要終生服用抗排斥藥物、副作用大,長期存活率有限等。
再生醫學是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理論方法創造結構和功能正常的組織與器官替代人體原有受損組織與器官的技術,可用于先天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等難治療疾病治療領域,是修復、再生受損器官的新方法,市場發展潛力大。器官修復屬于再生醫學,可替代器官移植技術使器官功能恢復,因此受到關注。
干細胞修復是器官修復的重要技術方案。干細胞更新、增殖、分化潛能大,可被誘導分化為特定類型細胞,例如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因此可以應用在器官修復領域。例如在心肌梗死治療試驗中,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抑制梗死疤痕擴張、刺激血管生成,從而促進心臟修復。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3-2027年中國器官修復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2015-2019年,全球器官移植手術量年復合增長率為7.0%,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有所下降,2021-2022年恢復增長。2022年,全球再生醫學市場規模約為206億美元,預計2022-2028年將繼續以21.6%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器官修復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器官移植手術,是再生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市場潛力大。
我國政府對器官修復重視度不斷提升,相關鼓勵支持政策陸續出臺。2021年1月,科技部發布《“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稿)》;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生物活性復合材料、人工神經、仿生皮膚組織、人體組織體外培養、器官修復和補償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器官修復技術壁壘高,盡管在全球范圍內,相關科研機構與企業數量正在逐漸增多,但目前來看,行業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商業化距離較遠。在我國,器官修復相關企業主要有華衛恒源、智新浩正等,其中,智新浩正布局領域主要包括干細胞體外誘導分化、組織器官體外再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