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醫藥是指從海洋生物中提取、萃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生物化學藥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生產活動,廣泛應用于現代新藥物的研制和合成。
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鏈上游為海洋生物(包括海藻、微生物、魚類等)和海洋生物毒素(包括河鲀毒素、沙蠶毒素、石房蛤毒素等)等原料的供應;中游為海洋生物農藥、海洋保健品、海洋植物促長劑、海洋生物酶等產品的研發生產;下游主要通過藥店、商超、醫療機構等渠道抵達終端消費者手中。
海洋生物醫藥上游原材料豐富,且種類多樣,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同時能夠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也存在前期投入大,政策法規不健全,研發過程復雜且成本高昂等問題,難以實現大規模生產。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慢性疾病防治形勢愈加復雜,以及國民健康保健意識不斷增強,藥物研發及生產需求不斷增加,海洋生物醫藥市場需求不斷增長。2022年我國海洋生物醫藥市場需求約為259萬噸,預計2023年市場需求將超過268萬噸。
國外海洋生物醫藥行業起步較早,發展時間長,企業研發投入大,且具有技術、人才等優勢,在全球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代表性企業有Takeda、Seattle Genetics、BASF、Eisai Co、DSM等。我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研發及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但由于行業起步較晚,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研發投入不足,先進技術及產品仍需依賴國外進口,本土企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從區域分布來看,目前國內海洋生物醫藥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海洋資源豐富的地區,代表性企業有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東達因海洋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誠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在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生物研發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我國海洋生物醫藥行業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由于行業進入門檻高,目前國內海洋生物醫藥研發生產企業數量較少,整體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土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研發及創新實力,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