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是以雙語或者多語教學為主,采用國際課程體系,為處于K-12階段學生出國留學做準備,并可以在相應階段獲得學歷證明的教育機構。目前我國存在三類國際教育機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公立學校國際部和民辦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是最早出現的國際學校。
新思界
行業研究員表示,與普通公立和民辦學校相比,國際學校學生背景更加多元;課程安排以國際課程體系為主,以本土課程為輔;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培養學生各類能力;通常采用小班教學輔導,生師比較低;并且聘有大量外籍教師,配合中方雙語教師進行教學。當前國際課程體系主要包括AP、A-Level、IB和BC四大類。AP課程在中外合作辦學、保證中國高中文憑的公立學校國際部中使用較多;A-Level課程進入中國較早、較適合于中國學生的應試文化,因此在民辦國際學校中采用最為廣泛;而IB課程由于其國際性和高要求,在學生英文基礎較好的外籍人士子女學校中占比絕對領先。
截至2016年,我國共有國際學校661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2所,平均每所學校在校生600人左右;民辦國際學校321所,平均在校生人數為1000人左右;公立學校國際部218所,校均200名學生左右。2016年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在校生人數分別為7.32萬人、32.1萬人和4.36萬人,合計在校生43.78萬人,相比2015年增長18.13%。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17年國際學校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在中國改革開放加深、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國際學校數量高速增長。同時,民辦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國際部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國際學校之所以快速增長,是受到供需兩側帶動影響。在需求端,計劃生育政策的開放,促進新生兒增長,對于K-12教育產生剛性需求;在中國多年的經濟高速影響下,中國居民財富不算增長,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對于學生教育的投入意愿和能力更強;由于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學生和家長對于優質國際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同時隨著留學低齡化趨勢的發展,家長更希望通過國際學校教育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留學基礎。在供給端,由于政策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市場,國際學校建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