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在線訂餐服務在中國網民中的滲透率達75%。這意味著,經過兩年的市場開發,外賣O2O已經基本將需要覆蓋的人群都覆蓋到了。
9月13日,餓了么CEO張旭豪在新浪C+峰會上明確談到,“我今天覺得其實任何O2O的平臺,流量的紅利階段已經過去了,單靠流量去賺錢或者是盈利我覺得是很難支撐整個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在整個O2O領域,我認為未來更多的是要在供給側進行創新。”
過去一年,餓了么都在推行全品類戰略,大力增強正餐以外商品的供給能力。商店超市,這個以往我們很難將之與外賣平臺聯系在一起的品類,在其中的發展反而最為矚目。據餓了么發布的數據,今年8月,平臺商超品類交易額同比增長11倍,商家數同比增長6倍,兩項數據均在正餐以外的“新品類”中位列第一,且高于平臺整體水平。
今年8月,餓了么的蜂鳥配送公布了成立一周年的數據——配送員超過130萬人,日均配送訂單超過260萬單。根據易觀發布的Q2市場報告,蜂鳥亦以26.7%的份額領先新達達、美團專送等配送平臺,居即時配送市場第一。
因為是定位于“半徑3公里內的即時配送”,相對于天貓超市、京東超市等傳統電商,餓了么的商超還多了一項“便利”的附加值,它的目標人群,不是追求折扣的“搖擺用戶”,更多是愿意為這項附加值買單的高消費力群體。正因如此,餓了么規避了和商超巨頭的正面競爭,實際上是在進軍一個藍海市場。
拉動交易額固然是好事,但餓了么做商超,顯然還有更長遠的考慮。比如盈利。一直以來,外賣難以盈利的原因,是平臺不得不以高額補貼維系用戶。因此未來要實現盈利,降低甚至取消補貼勢在必行,但在此之前,平臺運營者必須培養起一部分高消費力的核心用戶,以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
根據餓了么提供的數據,商超品類的客單價比平臺整體高出整整34%。這群用戶,不僅愿意為更便捷的配送,也愿意為更優質的商品付出額外費用。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經過外賣平臺的補貼大戰之后,外賣市場的用戶覆蓋率基本達到飽和,用戶的使用習慣也基本養成,外賣平臺已開始轉變其靠補貼吸引客戶的策略。為實現盈利的不斷增長,外賣平臺必須從模式根源上進行創新。餓了么聚焦商超配送,既有其強大的客戶群體及數據庫做支撐,又從業務層面進行創新,不失為一種轉型良策。
新思界為您提供
相關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