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通信時代,信息安全脆弱得像一層窗戶紙,基于計算復雜度的經典加密體系一次次被破解,絞盡腦汁的信息加密最終可能形同虛設。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求助于保障信息安全的“終極武器”——量子通信。據悉,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6年6月前發射,這有望使中國先于歐美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
為了保證量子衛星與地面接收站間,超高精度地瞄準、捕獲和跟蹤信息。王建宇團隊從2012年起就做了各種實驗,包括收發距離40公里的轉臺實驗,與衛星繞地運行的角速度一致;30公里距離的車載高速運動實驗,考驗超遠距離“移動瞄靶”能力;熱氣球浮空平臺,在空地環境下模擬了量子密鑰分發。另外,科研人員還在青海湖實現了97公里超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目前,量子科學衛星的有效載荷難題取得重大進展,明年上半年有望發射升空。據預測,在首顆衛星發射成功后,我國還將發射多顆衛星,到2020年實現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屆時聯接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通信網也將建成。到2030年左右,則將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11.14巴黎事件注定將成為繼9.11事件后的全世界反恐戰爭史的重要時標。對于網絡安全行業來說,社會安全環境、產業技術升級等內外因素的變化將帶來產業政策、供需關系的改變,最后推動產業新一輪景氣周期。
行業研究人士看來,目前我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投入占整個IT 比重僅約2%,遠低于歐美國家10%左右的水平,潛在空間達千億級別。我國目前信息安全急需加大此領域的投入,加大國產化替代力度。國家層面政策持續向自主領域傾斜,行業龍頭公司業績彈性較大,高成長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