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人工智能”這一學術術語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也正式成為了一門新興學科。但在隨后的幾十年里,“人工智能”給我們的印象更多地是在實驗室以及電影里。但在2013年前后,以谷歌、微軟、Facebook為代表的科技巨頭接連入局人工智能領域,再加上鴻海等廠商計劃利用機器人工作,“人工智能”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面對科技界一股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大潮”,馬斯克、蓋茨等科技大佬坐不住了。2014年8月,馬斯克在Twitter發布一條狀態:“Bostrom撰寫的《超級智能》一書值得一讀,我們必須對人工智能超級謹慎,它的潛力可能比核彈還危險。” 比爾•蓋茨也在的一次活動上表示,機器將取代人類從事各種工作,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得好,它們應該能發揮積極作用。可是數十年后,人工智能將發展到足以令人擔憂的程度。
同時,在這些預言下,人們也開始尋找如何才能夠不讓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的辦法。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說:“我認為最大的挑戰在于它對就業的影響。”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能會改變工作環境,許多人在20多歲、40多歲、50多歲時需要重新接受訓練,而訓練的方式是之前沒有過的。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里克•布呂諾爾夫松認為,毫無疑問的是有些工種現在可以自動化了,以前它們是不能的。例如負責電子取證的初級律師、自助結帳超市里負責結帳過道管理的人。
“希望在這些行業中能出現一些新的職位。”他說,“企業家和管理者在開創新職位方面是極有創造力的,現有的一些職位已經自動化了。”
機器人可能最終不會臣服于人類可能還會出現其它的一些困擾,例如,隨著人工智能獨立于人類操作者自己做出更多的決定,它會對法律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渥太華大學法學院專門研究倫理道德的教授伊恩•科爾表示,在當前的法律環境中,要在一些領域將算法擺在優先位置是很困難的。我覺得這面臨極大的挑戰。
盡管這些科學家認為出現邪惡超級智力的機率很小,一些人還是在研究,看它能對人類構成何種重大威脅。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哲學教授尼克•博斯特羅姆認為:“我覺得世界的最終結局不會像現在一樣,那些服務機器人不會端著盛滿食物的盤子來伺候你。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跟我們熟悉的完全不同。”
劍橋大學存在風險研究中心研究員沙哈•艾文認為,如何防止邪惡人工智能成形,現在的人工智能研究還沒有找到好辦法。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機構,它不能也不會修改自己的價值系統。他還說,大家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如何做。將更多的資金和更多的爭論結合,可以將更多的研究者吸引到問題上來,一起尋找辦法確保人工智能的安全。
百度科學家吳恩達的看法不太一樣,他認為過度關注“人工智能的邪惡智力”可能會分散精力,它更可能帶來消極影響,恰如失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