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大熊貓都是憨態可掬的吃著竹子,誰能想到它還會咬人呢?其實熊貓也不是一直都是吃素的,它們也曾經有過兇猛的過去。
大熊貓有兩對鋒利的犬齒,正是這兩對犬齒曾經多次把試圖與之近距離賣萌的游客咬傷。那這鋒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動物中的殺手——食肉目動物的標志呢?食肉目,是哺乳動物里“惡漢”聚集的一個目,豺狼虎豹熊狐貂都是它的成員。正如其名,食肉目聚集了哺乳動物里面大多數的捕食者,它們四肢發達、行動敏捷,特別是擁有尖牙利爪。在動物分類學家眼里,兩對大尖牙并不是將一種哺乳動物劃到食肉目門下的依據。科學家們關心的是上頜最后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第一對臼齒,所有的食肉目動物,這兩對牙齒各自生出了兩個鋒利的尖端,當它們咬合在一起時,這四個尖恰好像鍘刀一樣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堅韌的肌肉、韌帶,這兩對牙齒,也被特別稱作“裂齒”。這兩對裂齒,才是食肉目的標志。大熊貓擁有典型的裂齒,屬于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動物的食性是經常充滿彈性的。大熊貓的所屬的熊科動物和親戚浣熊科動物都有龐雜的食譜。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熊貓的祖先——800多萬年前的祿豐始熊貓是一種“廣食性”的動物,它的菜單中還罕見植物,因為它的臼齒小而且平滑,還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纖維。那時候始熊貓生活在相當于現在整個東亞中南部的溫暖濕潤的中低緯度林地,這里食物充足生活安逸。不久,冰期來臨,原本廣袤的溫帶和亞熱帶森林面積迅速縮小,退縮到現在廣西云南貴州和中南半島一隅。 不僅僅是生存空間變小了,始熊貓還面臨強悍的競爭者——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廣食性動物們也被嚴寒驅趕到了始熊貓的地域。
面臨這雙重壓力,始熊貓必須做出選擇,要么變得更加強悍,要么尋找新的生存之道。于是,我們看到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已經擁有了粗糙寬大的臼齒,這是食草的標志。食草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營養匱乏,特別是這個才換了菜單的家伙還沒有來得及演化出一套適應植物的消化系統。于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它們必須不停的吃,我們無法目睹小種大熊貓的生活,不過現存的大熊貓一天要花費12-18個小時進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時,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龐大和近似球形,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身體散熱產生的損失。
曾經轉換食譜而得以在與其他廣食性動物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大熊貓,現在,只能用偶爾咬人抓雞發發“熊”威這種無奈的方法告訴我們,它們也曾有過野性的過去,它們的牙齒,仍然還是鋒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