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芯片作為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硬件支撐,是實現算法落地、數據處理的“算力底座”,其本質是通過架構優化、晶體管集成及專用電路設計,針對AI任務進行高效算力輸出的專用處理器。與通用計算芯片不同,AI算力芯片通過強化并行計算能力、優化內存訪問效率,大幅提升深度學習模型訓練與推理過程中的數據處理速度,解決傳統芯片在海量矩陣運算中的效率瓶頸。
依據技術特性、功能定位及應用場景的差異,AI算力芯片可劃分為多個細分品類。按技術架構分類,GPU憑借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成為大模型訓練的首選硬件;ASIC芯片通過定制化設計實現高算力功耗比,谷歌TPU、華為昇騰NPU均屬于此類;FPGA則以可編程性優勢適用于推理階段,在工業控制等場景具備獨特價值。
按功能AI算力芯片可分為訓練芯片與推理芯片,前者側重高精度、大規模并行計算,后者聚焦高效能、低延遲的數據處理;按應用場景其又可分為云端芯片與邊緣端芯片,云端芯片支撐智算中心大規模算力需求,邊緣端芯片則滿足智能終端本地化計算需求,形成“云邊協同”的產品布局。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5-2029年全球及中國AI算力芯片行業研究及十五五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當前中國AI算力芯片行業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市場規模與算力需求同步擴張。2020-2024年,國內算力規模增至623.00EFLOPs,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6.1%,算力需求的爆發直接驅動芯片市場擴容。2024年,中國AI算力芯片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438.18億元。行業發展呈現兩大特征:一方面,互聯網企業、AI創業公司及金融、政府等垂直領域的算力采購需求持續旺盛;另一方面,技術層面正從傳統架構向Chiplet、HBM等先進方案升級,算力密度與能效比成為核心競爭指標。
全球AI算力芯片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同時國產廠商加速突圍。國際巨頭英偉達憑借技術優勢與生態壁壘,占據國內大多數市場份額,其GB200芯片組以5000TFLOPS的FP16算力成為高端市場標桿。國產陣營中,華為昇騰系列表現突出,昇騰910C芯片采用7nm制程,算力性能可對標國際主流產品。此外,寒武紀思元590、海光信息K100_AI等產品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沐曦、壁仞科技等企業的GPU產品也逐步進入主流算力梯隊。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未來,AI算力芯片行業將圍繞技術攻堅與生態完善雙向發力,呈現多維度發展趨勢。技術層面,存算一體技術將突破傳統架構的“存儲墻”瓶頸,HBM4、光互聯等新技術研發加速,計劃將內存帶寬提升至2048GB/s,進一步釋放算力潛力;RISC-V開源架構成為國產芯片“換道超車”的關鍵,中科院“香山”處理器、阿里平頭哥芯片已展現性能優勢。生態建設方面,國產芯片廠商將通過適配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完善軟件工具鏈,破解“硬件強、軟件弱”的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