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投資者會議上,阿迪達斯決定將逐步減少在中國的產能,將制造工廠轉移到東南亞——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國家。這不是跨國公司第一次宣布在中國關閉工廠或者減少產能了。
在今年 8 月前后,食品巨頭億滋(原卡夫)宣布,為了優化供應鏈將關閉上海工廠。這是億滋在中國的 7 個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生產餅干。在 2014 年的高峰期,年產量能達到 3 萬噸。 而到了今年 8 月原來工廠的 4 條生產線只剩下 1 條,幾乎處于停工狀態。
生產線縮減的還有雀巢位于東莞的咖啡廠。從今年 1 月份開始,價值達數千萬元的數百噸咖啡被送去垃圾焚燒發電廠銷毀。據了解,銷毀的部分咖啡還有近半年保質期。雀巢中國官方回應的原因是,銷毀庫存,以保持產品新鮮度。但從 2013 年起,這家工廠的開工時間已經在波動中不斷壓縮了。
人力成本增長是一大原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8—2013 年,規模以上工業勞動者報酬增速達到 11.4%,而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自 2001 年至今,中國制造業工人的時薪的年平均增長高達 12%。去年 4 月,承擔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品牌鞋類產品代工的裕元鞋廠,因為工人社保糾紛而停工了。這場風波以鞋廠補繳社會保險和公積金并提高工人補貼結束。
除了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地價等都紛紛上漲。另外,近年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減少,國家在環保政策方面的逐漸收緊,這些帶來的成本上漲,都使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吸引力降低。
對于阿迪達斯和耐克這樣運動品牌來說,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不僅面向本土,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銷往世界各地。
除了返回自己的德國大本營,阿迪達斯聲稱將于 2017 年在美國底特律建立新的工廠。這和耐克的舉動不謀而合。阿迪達斯還宣布將建造機器人工廠,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轉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在外資企業撤離與升級中,我們希望看到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制造的技術升級、口碑升級,以及話語權的升級。
紡織行業前景請關注新思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