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航海概念于2006年在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航標協會(IALA)大會上正式提上議程,并引起了IMO的高度重視。IMO將其定義為“通過電子的手段,收集、整合、交換、顯示和分析船方和岸方海上信息,以加強泊位到泊位航行和相關服務,從而提高海上航行安全和安保能力,保護海上環境。”
E-航海的最終目標是讓“航行更安全,成本更低”(MakEs Navigation SafEr and ChEapEr)。世界發達國家此后相繼開展了E-航海戰略研究和系統開發等相關工作。國際航海界普遍認為,E-航海不是硬件設備,而是信息的集成。作為IMO、IALA、IHO(國際海道測量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中國一直密切關注并積極跟蹤國際E-Navigation發展的成果。
根據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通過整合直屬海事系統現有航標、測繪、通信等機構,跨區域設立交通運輸部南海、東海、北海等三個航海保障中心。三個航海保障中心主要承擔轄區范圍內海事航標建設養護、港口航道測量繪圖、水上安全通信等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職責。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委托天津海事局進行管理,設置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六個航標處,大連、營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哈爾濱七個通信中心,以及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海事測繪中心、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測科技中心。
先發者制人,后發者制于人。當外界還不知e-航海為何物時,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早在2008年起就開始了跟蹤研究。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院發布的
《2017-2021年中國E-航海產業發展預測報告》,2009年9月,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測科技中心與大連海事大學合作編制完成了《e-Navigation戰略研究報告》,這是海事系統首個全面闡述e-航海理念和未來發展戰略的研究報告。自2010年起開始編制每年度e-航海研究報告,在國內推廣介紹e-航海發展。
2012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開展了中國海區e-航海原型系統技術架構研究,完成了《中國沿海e-航海系統頂層設計研究》和《中國海區e-Navigation示范工程研究與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等。2013年至2014年,天津航測科技中心編制出版35萬余字的《e-航海概論》專著,全面闡述了國際海事界在e-航海發展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對中國海區e-航海建設進行了全面論述,并提出了具體技術方案。
2015年11月2日,部海事局第一個e航海試點項目——天津港復式航道e航海試點工程落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作為全世界最復雜、國內第一條人工開挖的復式航道,天津港復式航道的開通運行給天津港的再次騰飛創造了條件。2015年,天津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4054億噸、集裝箱1411萬標箱,繼續牢牢占據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口以及世界貨物吞吐量第四大港口的地位。
雖然2014年12月正式實施的復式航道小船小航道、大船大航道、“雙進雙出”的分道航行模式,為港口生產帶來了繁榮,但同時也給港口物流管理、港區工程作業管理、引航服務和港域船舶交通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e航海技術的發展,新的理念和技術手段不斷出新,為解決復雜交通組織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在這些背景之下,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第一個e航海試點項目——“天津港復式航道e航海試點工程”于2015年11月落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于2016年12月初步完成。
據新思界
行業分析員了解,該試點工程綜合采用e航海先進設計理念對船岸交互進行了系統構架,運用物聯感知、無線組網、數據庫、云服務、智能終端技術,實現海圖、船舶、實時潮汐、海上氣象、差分北斗、航標遙測等數據的統一采集、加工、管理與應用。
天津港復式航道e航海試點工程將現有的各種船載、岸基導助航系統信息進行整合,解決了當前導助航工具紛繁復雜、功能重疊等問題,打通了一個個信息上的孤島,形成了一個綜合的船—岸助航信息系統,實現了助航信息更為廣泛和全面的共享,使航海者能夠更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信息。
伴隨著e-航海試點工程的進一步深入,船舶駕駛人員能提高參與交通安全的主動性,降低了勞動強度;港航企業能夠未雨綢繆,合理規劃生產作業;海事管理部門科學疏港,能夠確保合理的船舶密度,維護航行秩序;船公司通過確定船舶的精準位置和航速、航向等具體信息,能夠進一步安排運營生產;引航員可以安全地從事引航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