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分離,在細胞生物學中是指生物大分子在細胞內聚集的一種特殊狀態,是一種細胞內不同成分間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液滴,部分成分包裹在液滴內,部分成分阻隔在液滴外的現象,在細胞中普遍存在。相分離若發生異常則會導致疾病,因此相分離研究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2025年中國相分離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相分離的作用主要有:使蛋白質分子、RNA分子聚集或分開,隔離無關分子,聚集相似分子以加速生物學反應;在細胞膜上聚集信號傳遞蛋白質,保證細胞之間信號傳遞正常進行;在細胞核中幫助壓縮折疊不使用的DNA并抑制其活性;在細胞骨架、基因激活、基因組裝、基因轉錄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等。
相分離異常會導致疾病,例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阿爾茨海默病(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腫瘤等,同時也會導致衰老。以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為例,其相分離形成的液滴中的蛋白質會凝結硬化,形成有害固體物質,導致病情發生,通過干擾、控制、破壞相分離可實現疾病治療目的。
利用相分離的特性可實現多種生物學功能。以周圍神經受損修復為例,當周圍神經受損無法縫合時,需要神經移植物來促進其功能恢復。在多種神經移植物中,組織工程神經效果較好,采用相分離技術構建、由天然生物材料制備的功能型神經移植物,可保護神經細胞為其提供再生空間,并阻止周圍結締組織侵入干擾。
由以上分析來看,相分離在疾病治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全球范圍內,相關研究機構數量不斷增多,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耶魯大學等,此外也有利用相分離技術制造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藥物的初創公司成立。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相分離技術研究仍在不斷深入,在藥物領域商業化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尚未有產品通過臨床試驗獲批上市,但在神經移植物方面,利用相分離技術生產的功能型神經移植物受到我國政府關注,是“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診療裝備與生物醫用材料”重點專項的研究內容之一。由此來看,相分離市場空間正在逐步擴大,未來隨著相關醫療產品獲批上市,其市場規模有望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