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遞送,是由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基于體內天然顆粒創建藥物載體,并借助體內固有路徑靶向遞送藥物的新策略。外來物進入人體后,會被免疫系統識別并摧毀。納米藥物遞送載體的作用是將藥物遞送到靶細胞,從而提高藥物利用率與治療效果,并降低毒副作用。但納米藥物遞送載體作為外來物,同樣會被免疫系統識別,導致藥物失效或被排斥,因此仿生納米藥物遞送受到關注。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
《2021-2025年仿生納米藥物遞送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在癌癥治療領域,納米藥物遞送載體通常是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為載體,與原料藥活性成分相結合形成納米藥物,靶向性優點突出,為增強其藥物遞送性能,仿生納米藥物遞送載體作用重要。在腦疾病治療領域,為保護中樞神經系統,血腦屏障極大地限制了藥物進入大腦,包括阿爾茲海默癥等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藥物治療方面存在瓶頸,仿生納米藥物遞送成為突破瓶頸問題的關鍵。
仿生納米藥物遞送可采用天然生物材料,這類材料生物相容性優,不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是一類有效的藥物遞送平臺。應用在仿生納米藥物遞送領域的天然生物材料主要有細胞膜、細胞外囊泡等,例如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的細胞膜,外泌體、微囊泡等細胞外囊泡。以外泌體為例,其可以在血液中穩定存在,可穿透人體內天然屏障,將攜帶的藥物、核酸等遞送至靶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成為全球第一大癌,死亡人數達到68萬例。轉移性乳腺癌可大范圍擴散,是導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捕獲并清除乳腺癌細胞具有重要意義,仿生納米藥物遞送在此領域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新思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我國仿生納米藥物遞送研發進度加快。2019年,沈陽藥科大學團隊制備了血小板膜包被共載阿霉素-吲哚菁綠仿生納米顆粒(PMDIs),可實現消融原發腫瘤,以及捕獲并清除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中的循環腫瘤細胞。2020年,重慶大學與重慶科技學院合作,利用巨噬細胞膜包覆負載有雷帕霉素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納米顆粒,制備出仿生納米顆粒MM/RAP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隨著研究成果不斷增多,仿生納米藥物遞送商業化發展速度將加快,未來市場空間廣闊。